《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4-05-15 07:18:36
《人生》读后感(热门)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读后感1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向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一向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向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好处、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感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样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透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取,而这些选取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透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就应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完美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构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期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应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取也就很多。在应对成绩,成功时要持续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期望,想想完美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人生》读后感2

  黄怒波:“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人在金钱面前变得比野兽更残忍,强盗顶多拿刀枪抢个银行,他们却是从根子上要让你家破人亡”、“我受到很多欺凌之后,发现打架居然可以保护自己的尊严”。

  潘石屹:“不是说商人的嗅觉比普通人高多少,其实需要的就是普通的常识,不要让贪婪把常识和基本的智慧破坏了”、“对我来说,所有错误都能犯,但不能老是自以为是,不可以对任何人存在偏见”。

  任志强:“他一辈子都在跟别人抬杠”、“没有巨大的利润支持,无法建设品牌,因此房地产品牌就应该具有暴利”、“你要批评这个社会,你必须掌握批评的武器”。

  李开复:“如果我家没有去台湾,我认为凭着我们家的教育和影响,我依然能够成功”、“创新工场不是慈善事业,目的是赚钱,而且还能帮助年青人”、“他都是希望孩子们通过观察父亲如何做人处事”、“(学打麻将)这样可以用妈妈的语言跟她沟通”、“我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人会记得,中国崛起的时候,李开复曾回到中国,帮中国做了一些事情”。

  柳传志:“一个董事长或CEO,两个品质最关键,一是容人,容忍那些比你强的人,二是让利”、“我可得算准了,赢不了会死人的”、“”。

  陈年:“这个社会太势利了,在这个时代证明你自己的方法就是挣更多的钱”、“金钱就是游戏规则,更多的金钱意味着,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时尚就是正确的自我表达”、“这就是人民时尚,就是把人民和时尚结合,让所有人能买到高性价比的、能负担得起的东西,让自己更得体,更体面,拥有尊严”。

  古永锵:“最精髓的概括就是,钱在找靠谱的人和事”、“心理学对商业非常关键,强调人的`情商,我这方面修为很好”、“创业首先要自己喜欢,最好有和自己互补的团队,寻找长期资本”。

  张朝阳:“美国这段经历给了我发达国家的人做事情的逻辑和理性,以及危机感”、“人不是越磨砺越刚强,磨砺多了就蔫了…人不能过度被打击”、“所有的问题都有最聪明的人在媒体上写文章出来,这个社会充满了智慧,所以这个国家不会出大错”、“当一个公司以财务数字领导发展时,很危险,你做的很多东西董事会看不到”。

  朱兴礼:“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汇聚五洲英才,源通四海财富”、“中国的农民,只要你帮他,不和他们抢利益,非常好相处”。

《人生》读后感3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文化与文化与人生的成长与文化与文化与人生观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文化与文化与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文化与文化与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开朗后(自认为)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文化与文化与人生影响的问题了。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文化与文化与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文化与文化与人生。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因为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与文化与人生道路和结果。

  再请注意到文化的定义,并没有正面、正确、正能量一类的词汇。这是因为,是有负面文化的,但负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执行的,能引导群体行为趋同的东西。这种文化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扭曲一个人的文化与文化与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

  比如余秋雨先生对文化表述里面所说的民粹文化,虚假但又惑众,让人误读民主,追捧错误。当功利、扭曲、目的性强的思维模式遭到认同趋同,歪风邪气压倒正气的时候,文化就成了负面的`文化,参与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负面人格。最危险的是,这些人有的绝然不知,有的假装糊涂,把不正常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歪门邪路当成阳关大道,把负面人格当成正面人格,还跳梁小丑般表来演去,钻到小众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暂时支持。殊不知这种民粹文化的最终结局还得归落为低俗的热闹散去,悲凉的文化与文化与人生到来。推而广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绎为一切看似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实是会剥夺一些不哭闹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还有类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间的文化,疏于实证意识的文化等等。一个人的文化与文化与人生若是始终被这些若有心,若无心的负面文化包裹,始终被它们所指引,可谓悲哉!

  那么,我们应该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文化与文化与人生?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我非常赞同。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文化与文化与人生。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清晰的处理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人生》读后感4

  前天在单位听了一整天的普及培训课,讲的是感恩教育和阳光心态。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想到前不久读过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彭林教授写的那本《礼乐人生》。总是记得最清楚的,是《礼记》中的这一句:“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意思是说,礼,要以德来做基础,在外表上体现出来的,就是礼。

  而礼,最早的时候就是称为“礼”,而不是后来所说的“礼仪”。到了专门讲究、说礼仪的时候,很多很多地方,就是人的内心缺乏了“礼”的核心——德,只剩下了“礼”的外壳——“仪”。

  彭林教授是专门研究《周礼》等现代很少有人愿意花心思去了解的少数研究者之一。他的人生道路也是很有些传奇的色彩。(在此不谈)我想谈谈我在这本书中所了解到的有关的知识,和我的理解。

  书中说,关于周公“制礼作乐”,是因为周武王和周公都为商王因“牧野之战”士兵倒戈,一个国力那么强大的帝国,一个早晨“就像纸糊的房子一样,说倒就倒了。”所以,《史记·周本纪》上记载,他们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讨论怎样才能长治久安。于是,在一系列文诰中都反复谈到治理国家最要注重的是什么。如《酒诰》中说“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就是说不要拿水当镜子,而是应该以民为鉴。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类似的话。

  彭林教授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一个主旋律。”他说,后来《左传》《国语》《孟子》《荀子》包括以后的很多古代文献中有关的论述非常多,如: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等,都是源于周公这个思想。

  彭林教授又谈到了王国维的代表作《殷周制度考》(嘿,居然不是说《人间词话》),说王国维在论中开头就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因为读叶嘉莹先生的书,她也提到过为什么王国维在那个时代,突然就抛弃了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和兴趣,转而研究起殷周制度来的原因。王国维是“认为,周公改革政治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道德之团体’,要用道德把贵族、平民和其他的人维系起来。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周公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我们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从周公开始的。

  说了大段大段的介绍,其实我仍是受了刺激的,呵呵。今晚Y姐跟我提到一个海龟派和乡土派,都带着大肚子的老婆在医院排队等待检查,结果因乡土派插队引起口角,最后海龟派被乡土派捅死了的新闻。她说,现在的人怎么了,怎么都不懂得谦让呢?我说,我们已经不知道什么叫“温良恭俭让”了。我家车库今晚又被堵了,送儿子从学校回来,车停不进去,只好停路上。我想让啊,可我让一步,就快没有路了。:)

  当然,我们这里提到的,仍是儒家文化,嘿。周公也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孔子不是说,“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吗?孔子老说礼啊礼的,听得我们耳朵都有点不耐烦起来。可孔子那个时候所说的礼,跟后来帝王为了统一思想所推崇的“礼”是不一样的,《礼记》中说的,“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要以德做基础和核心,而后代帝王所需要的,只是个“礼”的外壳,舍去了德,关注了“礼”的外壳“仪”,就有繁琐的《礼仪》了(到《隋书》里就改成叫《礼仪》了)。《左传》、《战国策》中君臣都是对坐的,到后来,臣子就只能跪着了,嘿。于是,道貌岸然,口是心非就蔚然成风,于是,佞臣就可以享受很舒适的生活了。

  我还想问一句:我们中国现在仍是“礼仪之邦”吗?那么,我们汉族的礼仪,是什么?我们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的,那汉族人的呢?中山装?旗袍?我们应该如何待人接物,才是我们传统的礼仪?就像现在很多国家,日本、韩国、欧洲的,还有非洲的很多民族,他们都保留了自己民族的服装和礼节,那我们自己的礼节呢?与人见面时握手?那是西方礼节。双手合十,那是印度礼节。九十度鞠躬,那是日本和韩国礼节。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还是中国文化的衍生,那我们怎么办?我们这近百年中丢掉了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糟粕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还丢掉了些什么?!

  上次在魏Saar的博文中见到德国人为在德国的中国人过中国春节时,人家使用了我们武林中人使用的抱拳礼。呵呵,也算是中国礼仪中的一种,可那是武林中人用的埃以前我们国家那些非武林人士平常见面用什么礼节?我只知道平辈是拱手礼(两手抱拳相握)。晚辈对长一辈(包括对老师)的是鞠躬礼,对父母是叩头礼,女子是“万福”礼(这个不知道对不对)。服装那个旗袍算不算女子国服?应该也算。上次罗曼在观看古琴演奏会时,极力鼓动我去做一件像汉服那样的演出服穿上。今天是动了心思,我会去做一件这样的衣服,按照马王堆出土的那种曲裾礼服,右衽的那种。虽然自己觉得也有些固执和迂腐了,嘿,不过觉得挺美的,服装也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嘛。

  关于“乐”,《礼乐人生》中说,那也不是今天我们说的音乐。书中说,儒家把“没有节奏,没有审美价值,杂乱无章的响声”称为“声”,把“有节奏、有旋律、有审美情趣的乐曲”称为“音”,那什么是“乐”?

  “对大众身心健康有益的、对社会有益的、对人有道德教化作用的歌曲,儒家把这样的歌曲称为‘乐’,并且明确地界定说‘德音之谓乐’。”

  书中说:“人应该内外兼修,礼乐文化的分工,是礼内、乐外。”

  我把这本书读完,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可书中仍是没有说,今天的我们,应该使用哪样的礼和乐,才能真的表现了我们的国家,的确是“礼仪之邦”。(感觉有些讽刺)彭林教授只是说,我们可以探讨,可以试着设计我们现代中国人的礼仪,去繁就简,等等。

  我想说的是,中国如果要改变现在的状况,不但要学习西方的文明,还需要“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才真的能够拾捡传承,并发扬光大古人留下来的那些璀璨的文明和文化。

《人生》读后感5

  在这一个月空余的时间里~终于把这本书认真的读完了,一开始觉得不怎么好?读完了才感受到这本书的美妙,《平凡的人生》的确很平凡。感觉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相比,它就逊色许多。它既没有《西游记》那样神奇瑰丽的想象世界,也缺乏《三国演义》那样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故事情节不如《水浒传》头绪纷繁,人物情感不像《红楼梦》缠绵悱恻··但是这本书立足于现实,通过复杂的矛盾以及纠葛,表现了农村城乡社会生活,也刻划了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日记

  书中描述了平凡人孙少平的奋斗及成长历程,孙家的奋斗历程。从孙少平到孙少安;从田润叶到田润生、田晓霞;从兰香到秀莲、兰花;从金波到金秀;以及郝红梅、顾养民、少平的师傅、师娘和师兄等;还有孙玉厚、田福堂甚至胡永合、胡得福等;金强、孙卫红、刘根民、田海民…这的确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群平凡的人,但是他们有世间的真情,有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意,有亲情、友情、爱情,朴实然而真挚。孙家一家人之间相濡以沫的亲情,润叶与福堂血浓于水的亲情,晓霞与徐爷爷的隔辈亲情…少安与润叶青梅竹马的爱情,少平与晓霞相知相恋的爱情,金波与藏族女子凄美的爱情,润生与红梅朴实的爱情…少平与金波、兰香与金秀同伴加同学的友情,少平与师傅师徒加朋友的友情,少安与金俊武竞争对手加猩猩相惜的友情…书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语是:亲爱的。亲爱的大地,亲爱的双水村,亲爱的父亲,亲爱的弟弟,亲爱的朋友等,所有人世间的真情都在这里得以展现。

  先看少安;

  ……(孙少安)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地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爸爸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

  孙少安从13岁起,为了帮助爸爸撑起这个家,牺牲了他的学业,前程,爱情…他是一个多么有情有意的人啊!亲情是一条永远剪不断的线。友情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少安后来勤劳致富了。我们知道他是靠为县城中学工地赶骡子拉砖起家的,而这个活计的介绍者就是他的朋友、同学刘根民。如没有友情的帮助,即使他那样能干,缺少机遇,顶多也就像金俊武一样,多打几斤粮食而已。但是,受家庭环境的制约,少安的媳妇,只能是甘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吃苦耐劳的贺秀莲。所以他,一个泥腿子农民,和已经吃了公家饭在县城当了老师的润叶之间,那欲说还羞的爱情只能成为永久的美好回忆。少安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山西姑娘贺秀莲,不图钱,不图权,就图他这个人,以朴实真挚的爱情,鼓励他帮扶他走出了困境。

  再看少平:

  ……孙少平上这学实在是太艰难了。象他这样十七、八岁的.后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龄。可是他每顿饭只能啃两个高粱面馍。…现在这一点吃食只是不至于把人饿死罢了……家里能让他这样一个大后生不挣工分白吃饭,让他到县城来上高中,就实在不容易了。……他现在除过深深地感激这些至亲至爱的人们,怎么再能对他们有任何额外的要求呢?

  孙少平他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农村少年一个忍辱奋进的学子。其实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他省吃俭用帮父亲盖房,资助小民工小翠…多么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啊!也许因为重情义,他结识了阳沟村的曹书记这位好朋友。友情再次展现了它的魅力,少平就此走进铜川煤矿,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里,又遇到师傅一家人的倾情相助……他和金波的友谊,更是贯穿始终,值得歌颂。田晓霞的出现,给了孙少平的生活更加丰富的内容,让生活充满了阳光。可是天有不测之风云田晓霞却牺牲了,却把那缕阳光夺走了,她的离去,让我认识到这就是平凡的生活,但是最后少平也是幸运的,失去了晓霞,但还有惠英,还有金秀…

  这段关于孙少平的描写,让我感慨万千。饿着肚子上高中多么不容易啊!在看看现在的孩子,有的吃,有的穿,还那么惹爸妈生气,让爸妈担心,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假如让现在的孩子返回书中的年代,我都在想是否能走下去?是否能像孙少安孙少平活得那么平凡那么精彩?嘻嘻~估计一个字—难~~~

  看完了才知道对我们家臭小子说声谢谢假如没有他我真的学不到那么多?懂不了那么多?读完它又深刻的体会到亲情~友情~以及爱情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突然想起冰心的一段话: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这爱情,这友情,再加上一份亲情,便一定可以使你的生命之树翠绿茂盛,在阳光下,在风雨里,都可以闪耀出一种读之即在的光荣……

  我们生活是平凡的,人生是平凡的,想一想人生就是那么短短的来去一瞬,与其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索取,不如将我们平凡的人生付诸平凡的生活,或许这样子才是最为平凡最为真实也是最为幸福的感觉。当我们在一遍又一遍的看青春偶像剧的时候,那些夸张的体裁与情节,总会让人感觉出“水份”来。而真正的生活是平凡的。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人们。只有平凡的,才是大众的,只有平凡的,才是最真实的,最真切的。因为世上有爱,平凡的世界变得美丽!因为世上有情,平凡的人生变得温馨!在付出的同时得到,在平凡中创造非凡!不是吗?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也可以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去认真的浏览一下这本书,真的能体会到很多,懂得了很多.。

《人生》读后感6

  读完路遥先生的《人生》后,我为高加林因离开生活与现实的根本即使远飞国,而后又回到生活的起点,把任别人的生活折腾得一塌糊涂、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塌糊涂。也许高加林的人生是小说中的或者更多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现实中很难有人如他一样短短时光大起大落。但是这本书还是让我的心里沸腾了起来,我想到了我现在的人生。

  《事业篇一》

  我曾经倔强的现在大城市立足,可惜打了两年工,找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就那样去干了,心里不认可,但又得以挣钱为目的,而终于是没办法挣到够花的钱,于是乎就回来了。回来连续考了三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才考上了乡镇公务员。现在在办公室里干着文书的工作,一切都似乎固定了,上边让放假才能放,有关系才能调动工作。总在思索自己不被领导重视,还经常挨骂的原因是为何?高加林的命运自己不能掌控,但是命运每一次给他一个机会,他总能得心应手的应付,展现自己的才华,能干好教师、能做好记者、写好报道。而我呢?我能胜任什么工作?为何在领导眼中从没有真正重视过我,批评的话语从不加考虑就能做出,终究是我没有令其真正尊重的东西,我又该怎样去获得?

  《爱情篇一》

  我有曾经暗恋过多年的对象,但是仍然没有把爱说出口,一直是朋友,有过很多次的试探,感觉到对方没有一点那方面的意思,自尊心就胜过了一切,把他全部忘怀。如果我能够隐去我的自卑,义无反顾宣泄我的.感情,让对方知道,那么即使丢脸了估计也不会遗憾。

  《婚姻篇》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样选择婚姻对象的,在那样一个空窗期,没有谈过恋爱。被疯狂的追求冲昏了头脑,让甜言蜜语盖过了很多被忽略的现实,也就是那样急于结婚,害怕没有人爱,害怕被剩下,于是就选择了现在的老公。

  但是我没有放弃过改变现在命运的想法,一直想按照我的理想打造他,使他上进、有出息,挣大钱、创事业,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未来。也使自己能丰衣足食、享受大城市的生活。

《人生》读后感7

  在我从事教育工作之初,老教师亲切地对我说: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这个学科就必须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当时我对这个看法理解还不够深刻。只是觉得从事教育工作很神圣、很伟大。一辈子可以和学生打交道很幸福。将来等自己老的时候就可以桃李满天下了。我总是幼稚地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能的,教育有超越时空的作用。但是,专心阅读了肖川教授的《好教育·好人生》之后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优秀的教师。肖川教授说:教师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最有教养、最为纯洁和最为善良的一个群体,也是我们社会中最大的知识群体。我们的劳动虽然繁琐而艰辛,但确实是极其有意义的。教育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安全、和谐和温暖,关系着每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关系着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王校长也经常谆谆教导我们:教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方社会。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会遇到很多很难教育好的学生,我往往会采取放弃的态度,虽然有时会感到内疚,但是想到教育一个后进的学生是多么的困难,自己往往就会对这样的学生绝望。我是一个比较自信的人,我相信我能够把大部分学生教好,我自信我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我对我的课堂也充满了自信,我热情、幽默、对学生比较宽容,能够呵护学生的自尊,我具备了做一个老师的基本品质。但是,教育、教学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有很多很难教育好的学生,我总是认为要严格要求学生,如果学生不听从我的教育,我就会采取讽刺、挖苦的语言,有时甚至是尖刻的.言词来批评这些我认为教育不好的学生,有时我也会不顾学生的感受,一味发泄自己对学生的不满。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有些行为是多么的偏激和愚蠢。可能自己在这么多年的教育中扼杀了很多天才。

  肖川教授说:我们需要慢慢地等待学生的成长,不宜操之过急,要给自己更多的更积极的暗示和提醒,要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学会对学生的宽容,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宜过于随意,对待学生的言辞不宜过于斥责,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们老师也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呼声。今天晚上,学生在作业本上写道:亲,作业太多,我做不完,请求减量!我回复道:亲,我明天就减!孩子乐了,我也笑了。看来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想我离优秀的老师已经不远了,讲台就是我人生重要的舞台,我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能尽如人意,但求吾心无愧。

《人生》读后感8

  《不完美才是人生》是季羡林先生的一本作品集,其同名文章《不完美才是人生》令我感受深刻。文章中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的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世上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生。

  还记得自己曾因不是双眼皮而苦恼,因个子不高而遗憾,因不是名牌大学毕业而自薄,因经历挫折、磨难和失败感慨“人生就是吃苦”……慢慢的成长过程中,我的心态变得豁达,思想变得开放,明白到那些耿耿与怀的“不完美”,只是浮于生命表面的东西,不会影响生命的本质,不会阻碍幸福的抵达,虽然现在对自身存在的某些客观缺陷还无法完全释怀,偶尔还会为之短暂苦恼,但已经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欣然的接受各种况遇的人生。

  说起来,完美、不完美,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明确的界线。什么才是完美的人生?美丽的外表、聪慧的内心、高薪的工作、富裕的生活——这些难道就是完美的人生吗?诚然,上面的要素正是一些人群心目中完美人生的标准,但它们都不过是概念化、朦胧状的.词汇,没有具体的内涵。美丽的外表,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看起来高贵优雅的,也许一开口就成为了下里巴人;开起来貌不惊人的,也许却是耐人品味。环肥燕瘦,貌由心定,不同的年代,风尚不同,不同的个体,审美观也不同,看待“美”的角度和标准也不一样,美与不美,各有所爱。聪慧的内心,这又如何判断,是以学历、职称或职务级别来区分等级,还是以兴趣特长,获得奖状和荣誉多少来衡量?高薪的工作,薪酬多少才是高,是不是工作越高代表着越完美?富裕的生活,是以财产为基数,还是要看心灵的饱满度?如果一个人坐拥金山,却孤独生存,那么他的人生是富裕还是凄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有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有的人喜欢享乐,有的人喜欢奋斗;有的人喜欢走南闯北打拼事业,有的人喜欢安安稳稳简单生活;有的人注重外表的装扮,有的人注重内心的修行;有的人追求金钱财富的积累,有的人喜欢用书来充实自己的人生……完美、不完美,标准皆在各自的心中,无可厚非,而物欲的满足,往往的短暂的、临时的,是生活的点缀;心灵的满足,才是高尚的、持久的,是生活的核心。只有从心灵出发、从内心的真实情感出发,才能够避除虚荣、贪婪、邪恶和盲从,对完美、不完美作出正确的理解,付诸正确的行动。

  从另一方面说,正因为人生的不够完美,才给予了人们追求完美的机会,越来越接近完美的可能。瑕疵的存在,本身反而成就了完美。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创造了《命运交响曲》;海伦·凯勒幽闭在盲聋哑的世界却创造了14部著作;经典电视剧《花样男子》中的杉菜经历各种遭遇依然保持高贵的公主般的心;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带着义肢依然坚持优美地舞蹈,还登上了央视的大舞台……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虚幻的故事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不完美的人生散发出的奇异光芒,看到人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坚毅的力量、伟大的心灵。人生,因不完美而更显生动美好。实在不敢想象,如果人生是完美的,那么,世界会是如何的乏味,没有了理想,没有了追求,没有了曲折,没有了变化,没有了创造,人生形如洁白的纸张,完美无暇,却冰冷空旷。幸而人生是不完美的,于是我们可以在人生的纸张上图画出自己的梦想,描绘出心中的缤纷多彩。

  不完美的人生如同有着缺口的打口cd,含着微瑕的玉石,如同带着裂纹的历史古迹,吸收了空气杂质的白雪,如一首歌里唱的:“你不必太完美,我不必太完美,人性的可爱就是不能完美。”不完美的人是可爱的,不完美的人生是可塑的,不完美就是一种完美。

《人生》读后感9

  这些商业领袖的成长故事,对于年轻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因为你所敬仰的人,会塑造你的价值观。而作者李志刚对他们的全面访谈,而他的文字所表述挖掘出的东西十分洗练,让我们深入地知道他们内在的印记,同时也赢得被访者的认同,可以说是越简单越有力。

  作者对每一个人抽丝剥茧,捕捉那些不经意的细节,成功的剥掉成功光彩夺目的华丽外装,寻找成功,这才发现原来成功无处不在。

  他们是怎样成功的?我想,世界只存在一种成功——做到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他们都在做想要的自己,你活着的时候不做你喜欢的事情,其实是逃避责任。你首先要明白你喜欢什么东西,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件事情。

  当然他们的成功不能复制,但是我们的成功即使再轻微,它也是限量版。从他们的人生故事里,我们懂得很多。你读的那些致富圣经能让你摆脱贫穷吗?你读的那些励志故事能让你实现理想吗?你看的是成功之道能让处于不败之地吗?能的话人家会告诉你吗?作者当然不会那么做,他着重于写一些领先的人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至于你从中得到了多少,那是个人的造化了。

  黄怒波、潘石屹、陈年都是贫苦出身,自是懂得生活不易。没有哪种教育能及得上逆境,而贫穷也是,人生最好的`一课,因为对痛苦的生活,能够活下去就是好的了,只要熬过去,正是这一点都让他们变得非常强大。

  黄怒波因为幼年悲惨的境地,早年被人欺骗与背叛的经历,骨子里带着狼性,有着很强的警觉。上帝让你遇到什么,自会有着他的深意。如此想来,自是心安。在这些苦日子里,困难挫折,他们都得到了淬炼。对于潘石屹而言,我不是非要赢不可,但我一定不能错,我不是非要成功不可,但我一定要遵从良知。黄怒波,潘石屹,陈年,任志强、柳传志,李开复,古永锵,张朝阳,王兴,朱新礼他们的故事,契合了一个事实:其实在成功与否,部分在于个人的才干和技能,而大部分在于做人的技术和技巧。做事就是做人,做事做偏了,也就是你做人做歪了,他们都喜欢思考。通过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以及漏洞,而且人世间,除了权力,金钱,声望,暴力等等之外,还有一个给人成功;有了它,一个人的潜能可以成倍成倍地施展出来,它就是——正直。

  还有事情要一步要一步来,你不可能成为孤胆英雄或者事事亲为,你需要有着自己的队伍,他们将是你成功路上的坚实后盾。做你想做的梦吧,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吧,因为你只有一次生命。

《人生》读后感10

  当看到《超越框住的人生》这个题目时,我还以为这又是一本啥都不懂的小鬼头堆砌出来的杂烩,但只有读完这本书前面的二十几页,你就会发现,纵然他想要传达给我们的观念你不愿意接受,他的看法却没有错。

  此书在编排上有些突破常规,前几页是“序言”、“权威推荐”和“读者热评”,这些陈词滥调看看也就过去了第六页开始的趣味自测的主题是“你是否骨子里就喜欢"不顺从"”,心理测试也并非新鲜,而且只要娴于辞令的人都能够快速的炮制出一份测试让你经过一堆严密的科学后坚信,你天生是属于他们那个群体的。只不过在这本书里,你做完自测得出答案再往后翻,你会看见——目录。感这样那排顺序的人需要对自己无与伦比的自信,尤其是看到24页,从这页开始,克里斯直接告诉你:我不想浪费时间,所以我们在此简短的商讨一下吧,你能做到以下四点就请继续读我的书,只要有其中的一点与你现在的状况不符合,就请把我的书放下。这四点分别是你必须乐于接纳新思想,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愿意承担个人责任,愿意努力付出。就是这四个短句子,让我觉得这个年轻人很可靠。

  对于满足于现状的人其实什么书都不必读,他们坚信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愿意承担个人责任也是一个人开始思索自身存在意义——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对于“言论”赋予给我们的义务、责任与自由完全搞不清楚的国家出生成长的年轻人,我们太乐意在嘴上宣泄各种对于权威、意志、规则的不满以表现独立,但一旦进入言论可能产生作用同样也会招致后果的环境中,就会变成美国街巷贫民窟中自甘堕落的青年,四处违法,看见警察过来就逃之夭夭,真正的让自己沦为一种低等的动物。光是承担言论的个人责任都已经是如此的艰难,何况其他?愿意努力付出也是同理,在可以一夜暴富,“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国度里能做到的人都属于强者。最后来看第一点,有没有悟出什么,如果你已经做到了上面的三点,却偏偏不具备乐于接受新思想的品质,我只能惋惜的说:实在是太可惜了,同时狐疑的望着你。惋惜是真的,因为少了这一点其他的三点并不会直接转化变为缺点,但足以将你彻底的'与各种具备主流“中国人脾气”的主流圈子隔开,不受欢迎,最后孤独而死,真正的孤独,因为你的内心世界不够强大且脾气执拗。狐疑是因为,难以想象上面三点都做到的人怎么会还不乐意接纳新的思想。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损不足以奉有余。其实不止单单针对财富地位这些而言,对于人的品格品质亦是如此。当你开始逐渐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时,做到了第一个并巩固好就会不自觉的做第二个,然后整个生活都将发生变化……克里斯在讲述着四点的同时还列出了一个方框《让你变成平庸达人的11种方法》,这点我是觉得作者多虑了,一个人想坐观自己的时间流逝一事无成,其实只要满足于现状就好了嘛

  近两年来我看的以励志或人生、成功规划为主题的书籍不下百本了,但看了这本还是深感庆幸,因为我差点就不准备要看了,借用黑格尔的一句话作结:嫉妒,乃是平庸的情调对于杰出才能的一种反感。你要不想被嫉妒,当然可以,不过也别指望有成功就是了

《人生》读后感11

  这个学期,腾出了一些时间,看了一本卡耐基的《快乐的人生》,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仿佛看见了一缕阳光,遇见了一个引路人,找到一个洞悉自然、社会、人性的牧者,这颗一直寻找的心才开始踏上通往美好人生的旅程。这个人就是人类美好生活最好的导师之一:戴尔。卡耐基。

  戴尔·卡耐基结合社会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用简单明了的理论和生动活泼的事例,详细地分析了人具有的一般性格,如何寻找快乐的人生,并且对其进行大量的分类,总结观察人类特点的方法,同时提供相应的有效策略。内容涉及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我学着改变我自己,学会以快乐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把这作为自我提升的第一项。书中说:“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从此我逐渐学会了当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我可以改变自已去适应环境;当改变不了事实的时候,我可以改变态度去面对事实;我改变不了过去却可以把握现在;我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选择容貌却可以展现笑容;我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对我微笑。从此我的心不再压抑,以快乐的心情去面对困难。这是我读《快乐的人生》受益最突出的一点。卡耐基说:“能征服精神的人,强过能攻城占地”。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唯一真正需要我们改变的,只有我们脑部那架思想相机镜头的.焦点。每当感到不安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只要把相机的焦距调好,一切就都好了。因为那使我发现思想对于身心两方面的控制力,我现在能够使我的思想为我所用,而不会有损于我;这样无论对于学习、工作、生活我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人总要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容易,面对失败,但不要把它当做退缩的理由;我想人之所以凌驾于其它生物之上,是因为他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去改变一些事物,而不是永远地默默地等待灭亡。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用所拥有的一切来衡量,真正重要的课题是如何从你的损失中获利。我想这才是人需要智慧,也才显示出人的上智下愚。卡耐基先生说过:“真正的快乐不见得都是愉悦的,它多是一种胜利。”说的很对,有时候快乐发生在你身上是不幸所铸就的,它本身不值得愉悦,但却锻炼了你,使你的内心得到了充实,所以只能成一种胜利。结合生活再去回味书中的道理,更别有一番滋味。

  看完这本,让我坚信快乐很简单!生活中有大把大把的快乐在等待着我们的挖掘。

《人生》读后感12

  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华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中有句话得好,对我影响很大,从中受益匪浅,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心,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时机,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确实,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方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方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享乐分为很多层次,假设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急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忧,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承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假设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方“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那么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时机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历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对于人生,哲学的'思维,是可以带着我们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对于哲学,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体会的过程。两者在我看来,密不可分。

  本书作者傅佩荣,哲学系教授。最早开始认识这位学者,是在网上看到他在上海图书馆的一次讲座《活出入道的生命智慧》。记得当时他曾为一位观众解释庄子的一句话:化无用之用为大用。在我看来晦涩难懂的古话,教授却能很简单的举例说明把它解释的很清楚明了,至今记忆深刻。如果我们只把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留下,把其他认为没有用的东西丢掉,那么这个唯一有用的东西也会变得很无用。被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反而是很宽泛的,能带给我们喜悦的,虽不被人们重视却能成为大用的。虽然解释的话语只是寥寥几句,让我着实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学家称赞为:一个优秀的哲学教师的本领不在于让学生承受他的见解,看到他多么的有本领,而是让学生们收到他的思想熏陶,是思想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

  在本书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谈到了儒家的风格,价值观。提到儒家,我们的第一惯性思维肯定是会联系到孔孟。孔子是没有什么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学生去把他的话语出来,找出其中一贯的思想。但孔子一直觉得没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出现,在写著作的时候才算是最贴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发挥,将其名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乐。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义,人与人适当的关系。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扬理想,却不是靠这里想来弘扬人。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必须要保持着始终的理想。并且是自愿有这样的理想,并且很自觉地冲着这个理想而去努力学习,生活。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些为了理想的奋斗,这样才有意义。在本书中,也解释到了人并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论。正如善与恶,其实都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任何价值的呈现,都是自由选择的前提。所以在我们特别小的时候,我们是没有方法评价理性的思维做出选择。对于这点,性本善就无法到达。等我们长大以后,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我们会面临着善和恶两扇大门的选择,所以在我们做事情时候,很可能会至善,也可能是变恶。到此能看的出本善这一点是无法得到验证的。但是不管多么凶恶的人,他都会有善良的一面存在心底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人无完人,同样的,也没有完全恶的人。

  由此可见,哲学一个看起来枯燥无味的话题,需要充满活力,思维跳跃有趣,才能将这些无味难懂的文字化做我们生活中的指引。而让人产生兴趣就需要对凡事保持好奇的态度。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然后来验证真理的过程。这些理论都结合了很多实际,浅显易懂,但却能从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们参考,同时也能感受到很多作者的思维。

  读过这本书后,我想我能更好的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规划和设计。把这些哲学的思维,更加实际化的运用到平日生活中。让自己做一个很充实,有理想,有底蕴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体会哲学的思维。

  以上便是我的读书感想。

《人生》读后感13

  《不抱怨的人生》是优秀人士特别是教师心态的一个调节读本,教给我们一个合格的员工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一种心态。心态是什么?就是我们在对待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同事、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的时候,在我们事业上遇到困境、波澜不惊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想法,我们对待这些事情的一些态度。而我们内心的态度,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未来工作和生活的走向。

  我们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遇到的事儿,其实,都可以有很多的`解决方案,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和我们周围的人相处。每一种方式方法都有利有弊,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事和人,其实也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人的一生,有太多的选择,有时候被称为抉择。“选择比坚持更重要!”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也就是选择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那么这种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明天和未来。

  几乎没有什么不能是我们抱怨的对象。生活、工作上不顺利时,发发小牢骚、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喜欢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后面,从中获得一种自我膨胀的优越感。我们难以且不情愿意识到,所厌恶的种种问题,譬如身边人无休止的抱怨,同样也可能存在于自己身上。 《不抱怨的人生》通过讲故事,摆事实讲道理,为处于成长之路的职场新人们提供一个似乎真实的职场生存体验,也让职场新人们了解职场中的成长之痛,并以何种心态去对待,去看待。这些书,其实,都是在教给我们,当我们遇到在某种情况下自己认为的生活和职业中“问题”的时候,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成长和上升。然而,这些我们在某种情况下认为的是“问题”的问题,当我们以另外一种心态去看待,去思考的时候,这些问题,似乎看上去已经不再是什么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问题,而是我们生活中最最正常的一部分,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没有哪个人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是没有付出的。我非常相信英语中的一句话:“no pains, no gains!”并且,时时以中学的时候,让我永记心中的一段古文:“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鲁迅先生的一段话:“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在寂静的黑夜中奋勇前行。”也一直是我遇到苦难和身处困境之中的激励!我记得美国史上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曾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然而这个世界存在“吸引力法则”:你如果大声喊

  “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抱怨的事。书中作者鲍温现身说法,讲述自己13岁参加中学舞会,因害怕邀请女生跳舞,转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会接受他的邀请的,从而引发同学们的同情并避开了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瘾症”,以后的日子,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他都归因于他的体重。可能我们也曾有类似的经历。比如,事情失败了,习惯归结于他人的不体贴、不配合或不努力,从而逃避责任。这些负面思绪不只成为我们最大的敌人,还影响着别人。其实这些都是自己假想出来的对手。

  如果我们会抱怨不断是因为我们为把注意力放在它上面,被它指引着,心被它占据着。那么我们要怎样逃离抱怨的泥潭呢?人和事儿,让我们每一天都成长和进步!

《人生》读后感14

  有这么一本书,她的名字叫做《故事人生》,它是全国小朋友都十分爱戴的董浩叔叔的自传。

  初识董浩,是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里,一个胖胖的、幽默而有些滑稽的叔叔,其他的,就不太清楚了。而今看了《故事人生》才知道,董浩叔叔原来是这样一个人呢?他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敢爱敢恨、顶天立地、孝顺父母、多才多艺、朋友满天下,面临绝境而从容不迫,做人刚直不阿,又能够取舍,董浩叔叔是个有魅力的人。

  爱董浩叔叔是因为他多才多艺,首先他是美术老师,绘画水平非同一般,其次,他是著名的播音员,全国小有名气,最后,他是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的主持人,名满天下。

  爱董浩叔叔是因为他刚直不阿、敢恨敢怒的性格,他对朋友亲、对不良之辈敢怒敢恨,是个真正的男人,响当当的男子汉。

  爱董浩叔叔是因为他幽默、风趣,朋友遍天下。董浩叔叔个性随和,仗义又大度,他是一个很典型的北方男子汉,很让人侧目。

  爱董浩叔叔是因为他对亲人好,他孝顺母亲、呵护妻子、疼爱女儿,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读《故事人生》,感受极深,但最让我感慨万千的是如下几点:

  (一):董浩叔叔对“人生短暂”的感悟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啊!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就是我们能活100岁,所拥有的时间也不过是短短的36500天,更何况我们大多数人活不到这个年龄,所以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是何其的少啊!如果我们不珍惜时间,争分夺秒,我们的一生就会转瞬而过,我们的人生就会两手空空。就像生活中的某些人,大好的光阴任意挥霍,不思进取,无所追求,最后,落得一无是处,空自嗟叹。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紧人生的分分秒秒,努力工作,认真生活,让我们的人生充实而辉煌,书写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二):董浩叔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让我深思。董浩叔叔的一生中,多次遇到紧张复杂的人际关系,但他都沉着冷静的加以处理,沉稳的渡过了危险期。回想自己的人生,曾有一段时间,自己也遇到人生的瓶颈,人际关系呈现从未有过的.紧张,但自己过于急躁,缺少董浩叔叔面对复杂关系的沉着冷静,结果人际关系越来越糟,最后,只得接受自己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

  (三):董浩叔叔大难不死后的心态让我佩服。董浩叔叔曾因肝坏死而生命垂危,但病好后,他并没有因为曾经的疾病而退缩,而是更积极地工作,更积极地生活,更积极地投入,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入世的态度。不像我,在经历了人生的绝境后,很长时间调整不过来,大有看破红尘之态,希望躲在壳中安然度过人生,呈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故事人生》是一本好书,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董浩叔叔,我爱《故事人生》,更爱董浩叔叔!

《人生》读后感15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得与失,爱与恨在一次次选择中碰撞交织着,唯有结果和行动可以告诉我们对与错,毕竟每个人心间有杆秤。─题记

  近日偶观据路遥的成名作改编的同名影片《人生》,感触颇深。影片给我们展示了这样的故事:

  一个风雨交加雷声阵阵的夜晚,男主人公高加林一家在生着闷气。因为高中毕业、在村小学做了三年教师,很受学生家长好评的加林被村主任家刚高中毕业的儿子顶替下岗成为农民了。想到今后要和父辈一样拿起沉重的铁榔头刨生活,高加林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猛地扑身拿起了木棍,叫喊着要找村主任讲理去。他老实巴交的父母抱住了他,“孩子认命吧”。心高气傲的高加林会认命吗?一句‘凭什么’道出了答案。

  在村里高人一等的老师高加林成了打土疙瘩的受苦小子,这让一直爱恋他的女主角刘巧珍既高兴又难过。为自己和加林的身份平等而高兴,为加林失去所爱的工作而难过,不过她的机会来了。巧珍大胆主动的爱,单纯、活泼的性格成为加林走出痛苦的一方灵异膏药,在疗伤的过程中他们相爱了。沉溺于幸福的巧珍怎么也不会想到,只会说:“加林哥,你走到那里也不能忘了我”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她怎能填补高加林的精神世界呢?她也只能是高加林落寞时的伙伴而不可能是安逸时的女王。

  属于巧珍的幸福真的很短暂,加林的二叔在区里做了劳动局长。凭借这层关系,加林被安排到城里。他实现了自己梦想,离开巧珍成为了城里的工作人,高加林在新环境下适应能力很强。凭着他俊朗的外表,渊博的学识,突出的能力,很快得到了女同事黄亚萍的热烈追求。生活的泡沫迷失了他的眼睛,让他在渺茫的梦境中忘了自我,离开巧珍时的信誓旦旦逐渐失去了力量。有文化有气质漂亮浪漫的黄亚萍显然更配的上他,高加林在对比中作出抛弃巧珍的决定。

  巧珍欢天喜地的带着手纳的千层底鞋,来见她日思夜想的加林哥。可一句“巧珍,我们分手吧”击碎了姑娘所有的梦。没有捶胸顿足的哭骂,没有死皮赖脸的纠缠,有的只是巧珍无尽的理解和痛苦的承受,一句“加林哥我不会拖累你,”结束了曾经的所有美好。可当高加林和女同事阳春白雪才子佳人的时候,他的内心真的能做到洒脱,心安理得吗?他所得到的幸福会长久吗?

  抛弃了巧珍的'高加林万万没有想到,黄亚萍前男友的母亲为了替儿子泄愤,一纸状子将高加林通过非正常手段进城工作的事实揭发了,他只能又回村种地了。高加林为了黄亚萍而抛弃了巧珍,又因和黄亚萍走到一起而丢了工作,这也许是命运对他错误选择的惩罚吧,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命运这次败在了自己手中。

  成了农民还背着当代陈世美恶名的高加林步履踉跄、神态麻木、硬着头皮回到村里。他感觉到自己像个一无所有的叫花子,孤零零的,更不知道自己从什么路上走来,又向什么路上走去,而此刻已嫁人的巧珍仍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不惜下跪不让其他人为难加林。但我们说高加林走到现在谁都怨不得,他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只能怨他自己,谁让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作出错误的决定呢?

  高加林年轻的人生路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正如高加林在城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农村一样,好像黄粱一梦。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那最可爱、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巧珍姑娘。生活更会开玩笑,就像猫捉到老鼠,玩够了再吃掉一样。只不过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过分软弱,最终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不懂得知足的人,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忽视自己的丰满,拥有了一些,还觊觎着更多。结果到头来不但追求的东西没到手,就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人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梦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值得庆幸的是,高加林在自己曾经的得失取舍中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他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开始敢于面对爱着自己而自己抛弃过的女人。在这里,他重新开始走自己脚下的路了。(刘昀达)

【《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读后感09-27

[精选]《人生》读后感07-04

《人生》的读后感11-17

《人生》读后感09-04

人生读后感06-12

(精)《人生》读后感11-17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09-05

《人生》的读后感优秀10-25

人生优秀读后感02-22

人生智慧读后感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