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时间:2024-06-07 10:58:53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常常会对某些事或人产生不一样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感悟,想法都记录下来。为了帮助大家学会写感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哲学与人生》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1

  在我看来,《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更适合作为哲学的入门读物。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的philia和sophia两个字合成的,意思是“爱智慧”。在古希腊,哲学不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问,而是思考生活、省察人生的生活态度。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表《面向生活与工作的教育:发展21世纪可迁移的知识与技能》的报告,提出“21世纪能力”的概念,它包括认知的、内省的及人际的三大胜任力领域。可见,内省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而内省力的培养,离不开哲学素养的形成。从--年开始,法国教育部规定从高中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哲学教育。并且,哲学是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科目。一个法国记者说,哲学会考似乎成了法国年轻人的成年礼。

  可如果你总是选择别人希望你选择的,扮演别人期待你扮演的角色,你,还是你自己吗?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忘了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而往往是看见大多数人要做什么就紧跟着去做,这样便往往落了下风。而那些选择做自己的人,则能更早的取得成功。盲人歌手杨光选择了阳光向上,从不自暴自弃,终于扬名于“星光大道”;韩国男歌手rain选择了“穷孩子也能当明星”,每天刻苦努力的训练,没有刻意模仿别人,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风起云涌的韩国乐坛数十年不倒;英国首相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选择了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不顾众人反对,使英国避免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又想起中国一度出现的“房奴”、“车奴”、“十八项全能妈妈”,还有香港奶粉抢购潮,苹果手机疯抢潮流,我只能苦笑。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我问过我自己。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记得一句很早之前看过的话:当你独自一人笑了,你才是真正的笑了。我们在生活中不免使用大量的表情,而笑,则是最广泛也最具效用的一种。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因为开心你才笑,而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笑,所以你选择了笑。

  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学着去适应环境,而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就像有时候,你听到有两个人在背后批评另一个人,你说不定会插上两句火上浇油,可如果被批评的人在你们面前,你又不免装作没听见另外两人的.言论。而真正的自己,被你藏在了哪里?

  曾经我看过一本小书,叫做《简单生活》,书的大意就是尽量精简自己的所有物,只留下必需品,这样会让你感觉无比惬意且有效率。此刻,为了真正的发现自我,我觉得你可以先找到对你最重要的东西,把你觉得自己具备的或想具备的品质或物质写在一张纸上,然后一项一项划掉对自己不是那么重要的项目,最后剩下的你怎么也不想划掉的那几个就是你真正想要的或想留下的。然后,学着用最简单的眼光看生活,用最朴素的心情去感受生活,用最真诚的心意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不去想别人的想法,不去看别人的眼光,真诚的,虔诚的去做自己。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2

  首先,马云最大的财富是做人,人格的魅力是马云走到今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记得马云说过当初他决定从北京回杭州创业时,身边的10几个朋友考虑了不到5分钟就达成了一致意见,而且这18个人至今追随着他。马云坦言,自己从来都对的起朋友,而且朋友也从来没有背叛过他,他说这是最让他骄傲的一点!

  其次,是马云的远见和胆略。阿里巴巴在成立之日起就有明确的定位,天下没有做不成的生意,让阿里巴巴为全球商人打开财富之门。阿里巴巴的腾飞是因为卓越的追求,不断的创新,机遇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第三是马云做事的'态度,“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自始至终坚守着这种危机意识,激励着阿里人不断打造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迈向一个又一个辉煌,

  总之,真实马云既平凡又伟大,祝福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他的哲学人生我还在阅读中,一点点小小的体会与大家共勉,学习他的精髓,不断进步。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3

  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华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中有句话得好,对我影响很大,从中受益匪浅,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心,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时机,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确实,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方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方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享乐分为很多层次,假设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急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忧,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承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假设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方“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那么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时机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历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对于人生,哲学的思维,是可以带着我们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对于哲学,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体会的过程。两者在我看来,密不可分。

  本书作者傅佩荣,哲学系教授。最早开始认识这位学者,是在网上看到他在上海图书馆的一次讲座《活出入道的生命智慧》。记得当时他曾为一位观众解释庄子的一句话:化无用之用为大用。在我看来晦涩难懂的古话,教授却能很简单的举例说明把它解释的很清楚明了,至今记忆深刻。如果我们只把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留下,把其他认为没有用的东西丢掉,那么这个唯一有用的东西也会变得很无用。被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反而是很宽泛的,能带给我们喜悦的,虽不被人们重视却能成为大用的。虽然解释的话语只是寥寥几句,让我着实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学家称赞为:一个优秀的哲学教师的本领不在于让学生承受他的见解,看到他多么的有本领,而是让学生们收到他的思想熏陶,是思想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

  在本书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谈到了儒家的风格,价值观。提到儒家,我们的第一惯性思维肯定是会联系到孔孟。孔子是没有什么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学生去把他的话语出来,找出其中一贯的思想。但孔子一直觉得没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出现,在写著作的时候才算是最贴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发挥,将其名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乐。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义,人与人适当的关系。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扬理想,却不是靠这里想来弘扬人。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必须要保持着始终的理想。并且是自愿有这样的理想,并且很自觉地冲着这个理想而去努力学习,生活。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些为了理想的奋斗,这样才有意义。在本书中,也解释到了人并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论。正如善与恶,其实都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任何价值的呈现,都是自由选择的前提。所以在我们特别小的时候,我们是没有方法评价理性的思维做出选择。对于这点,性本善就无法到达。等我们长大以后,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我们会面临着善和恶两扇大门的选择,所以在我们做事情时候,很可能会至善,也可能是变恶。到此能看的出本善这一点是无法得到验证的。但是不管多么凶恶的人,他都会有善良的一面存在心底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人无完人,同样的,也没有完全恶的人。

  由此可见,哲学一个看起来枯燥无味的话题,需要充满活力,思维跳跃有趣,才能将这些无味难懂的文字化做我们生活中的指引。而让人产生兴趣就需要对凡事保持好奇的态度。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然后来验证真理的过程。这些理论都结合了很多实际,浅显易懂,但却能从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们参考,同时也能感受到很多作者的思维。

  读过这本书后,我想我能更好的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规划和设计。把这些哲学的思维,更加实际化的运用到平日生活中。让自己做一个很充实,有理想,有底蕴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体会哲学的思维。

  以上便是我的读书感想。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4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5

  在书的序言中,就有一段非常发人深省的话: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实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指导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这段话我也是作为警句勉励自己,人生总有失望迷茫时,意志消沉时,这个时候不妨多留意身边,看看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还有朴实生活的人们,以前不曾在意的细节,可能都会让您觉得非常美好,特别的感动,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可以读到一本励志的好书,那不仅豁然开朗,帮助你走出困境,而且教会你积极的生活态度,《我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作者作为一个领域中屈指可数的领导性人物,没有夸夸其谈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也没有经历过坎坷人生标榜自己的伟大,而是以非常谦卑的态度,以:我是学生来自居,强调学习是生命的主线。这让我非常羞愧,虽然告别校园才几个月,但是我以我不再是个学生,来表明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人,总认为已经告别了考试年代,完成了学生的任务,以后学习对我来说不再是主业,而是闲暇空余时的充电。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很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并不是读书才是学习,一切经验体验都是学习。不仅仅新体验新经验是学习,老体验的重复也是一种学习,温故而知新,所有的“故”里都有你未发现的新天地新可能新感觉。“我是学生”并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话、大话,这是他平时实际生活的行为准则,又是对自己一生的客观评价。书中,作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佛学禅理,寓言故事等等一些寓含哲理的寓言小品来阐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在逆境中,不断的学习给予作者力量,自尊,快乐,生的'希望;在顺境时,不断的学习让作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有所建树,也不自命精英,自我膨胀。作者一生都以谦卑的态度,在读书中,生活中,把每个人当作老师,每个地方当作课堂,每个时间当作学期。

  现在的城市生活紧凑,压力又大,人们常常在精神极度紧绷后感觉空虚无聊,电视网络只能让你疲乏的身躯更加疲乏,你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坐在电视机旁盯着荧屏许久,但是回过头来却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这个时候,不妨感受下作者所说的阅读的快乐,至少不要让无聊成为你生命的底线。我想,久而久之,倘若你真正做到在学习了,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不仅无聊不会来找你,而且会收获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生活的意义。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6

  1、不要说喜欢我,如果你还喜欢着很多人。不要说爱我,如果你同时爱着别人。不要和我说白头到老,如果你已经承诺别人。我只喜欢专一的,只爱懂得珍惜的,只固守真正值得坚持的誓言。见了谁都喜欢的喜欢,不是浪漫,是浪子。同时爱几个人爱的爱,不是爱,是发情。对很多人表白真心的人,不是多情,是花痴。

  2、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3、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歌德

  4、有人爱你的身体,有人爱你的思想,有人爱你的灵魂。你像颗闪耀的钻石,人们爱你的不同面,其实都是爱。所以别人爱你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愿付出什么代价。有些人愿付出金钱,有些愿付出浪漫,而有些愿付出一生。爱是种选择,不选最贵重,而选你最想要的。

  5、我从来没有招惹你,你为什么要来招惹我?既然招惹了,为什么半途而废?

  6、你微笑地看着我,不说一句话。而我知道,为了这个,我已经等了很久了。

  7、为了你,很多事我不一定会,但我在努力学。

  8、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杰弗逊

  9、任何事物,只要让你心情沉重,让你对自己有不好的感觉,阻碍你前行的,把它丢掉。任何事物,如果只是占有空间,对你的人生毫无正面贡献,把它丢掉。任何事物,要丢还是要留,你得花很长的时间权衡利弊,或是烦恼不知所错的,那把它丢掉。

  10、不要认为后面还有更好的,因为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不要因为距离太远而放弃,爱情可以和你一起远行;不要因为对方不富裕而放弃,勤劳可以让你们富裕;不要因为父母反对而放弃,你会发现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的爱情,将是你一生的悔恨。其实对于爱情,越单纯越幸福。

  11、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

  12、牵你的手,静静的教你一支舞。

  13、天下最悲哀的人莫过于,本身没有足以炫耀的优点,却又将其可怜的自卑感,以令人生厌的自大、自夸来掩饰。

  14、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5、当我对你越来越礼貌时,我们或许就越来越陌生了。

  16、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17、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

  18、感情久了,就不是爱了、而是依赖;失去那阵,那不是痛、而是不舍。

  19、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20、人应该掌控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所掌控。追求舒适、追求享受是人的本能,但也要有所节制。欲望就像水一样,适当就好,多了就会泛滥成灾。我们之所以活得累,往往就是因为把欲望误认为需要,使自己疲于奔命,越陷越深。

  21、爱一个人和被一个人爱都是很幸福的事,可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公平,有得必有失。正如你爱一个人,得到了他,却失去了那神秘向往的感觉,得不到他,却得到了任心灵想象的自由。所以,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你要怎么做才是最完美也最不让你后悔的。

  22、相逢的故事多似流星,唯你与我,以眼认眼,以身还身。

  23、学会让自己安静,把思维沉浸下来,慢慢降低对事物的欲望。把自我经常归零,每天都是新的起点,没有年龄的限制,只要你对事物的欲望适当的降低,会赢得更多的求胜机会。每件事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不是好事,说明还没到最后。

  24、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7

  人的一生,从出生时懵懂无知的婴孩,到慢慢被灌输各种能力和思想最终长成适应社会的人。在这之间,我们困惑过、探索过、想过解决一些疑问———关于自我,关于人生,关于世界。我们为何出生而死后又是否会去向另一个世界?我们每天接受的快乐和痛苦到底有何深意?人生在世,于自己于世界的意义何在?读过傅佩荣教授的《哲学与人生》之后,我感觉受益匪浅。终于,我对这么多年来藏在内心深处的困惑有些许的领悟,这本好书就像一扇门,推开门另一边就是光明。

  在还没有接触到“哲学”这个概念的时候,“哲学”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以为“哲学”之深奥非常人能理解,只有思想之大者才能谈及“哲学”。看过此书以后,终于发现原来哲学存在于大千世界的每个角落,生活中处处是哲学。关于哲学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探索自己眼中的哲学。书中从个二十四种不同的学说理论来帮助读者认识“哲学”。

  如同书中提到:“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中所谈论的爱,重点是友爱。

  友爱温和而理性,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智慧的两个特点是“完整”和“根本”,一如我们探索知识和真理的目的。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而回归根本的过程,如四季交替,几世轮回,落叶归根。

  在对哲学的认知中,不乏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我最赞同的是《中庸》的尚中的人生哲学。

  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我反复的思考,觉得生活中很多时候是需要“中庸“的态度的。从最根本的人体养生学中的”阴阳结合“到生活处世的态度,我们知道只有平衡才能更好的发展。我是一个在生活中不紧不慢的人,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对我而言慢即是快,有时候过火反而没有预想的效果。

  而我们之所以探讨哲学,是为了更好的诠释人生,提高人生境界。因此,书中又给出了许多关于人和人生的'理解:诗人会觉得人生像一首诗;革命家会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战斗;消极的人会觉得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而乐观的人会觉得人生更像是赞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真是如此,因为个人阅历和领悟不同,见解就因人而异。

  “人是向死而生的。”

  这是海德格尔的观点。人的一生从出生一刻就是要通向死亡的,没有人可以逃过死亡这一最终判决。既然已经知道最终的命运,那么这之间的生命,更是像生活。

  就像大家在等待世界末日来临时的反应,我们拼命的做自己之前所渴望做的事,看完某本书,找喜欢的人告白,吃所有之前想吃的食物,去一个梦里见过的地方旅行。若不能求仁得仁,那就向死而生。每个人都在精心准备着,在用一生的时间寻找属于自己的死亡之前的梦想,并努力的实现。就算知道最终会死亡,也要好好的留下曾经活过的证据,这样才不枉此行。我认为这才是人生的态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抱着每天都更接近死亡的心而活。

  书中提到:“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练的人生态度之学。”

  我走过那时,十五六岁的迷惘和虚妄,回想那些光阴,就像刚下海的水手身处茫茫的大海中,不知道漫漫旅途飘飘荡荡的意义。

  接触到的这本书让我懂得,有时候“哲学“也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你能看到那个灵魂深处的自己。如此更能坚定自己的内心,做到坚强而淡定的面对人生重重考验,懂得人生在世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

  经得起痛苦和磨练的人生最终会发出迷人的光芒,而这一定是伴随着伤痛和结痂,最后凝结成对人生的领悟。有时生活带给你的感悟如柳底飞花,细碎而轻巧,只有在某一刻恍然大悟,才懂彼时那不经意间的一瞥有何深意,这就是属于自己的哲学。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8

  一、人性是什么历来就是哲学家和思想家考虑的命题。哲学史上都人性的拷问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对人性的理解就是"能够=应该=必然"。我觉得这是和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的。古希腊人崇尚征服,到处扩充领地。理所应当的人性就是只要我能力能够做到的就应该去做到。譬如:如果我能攻下一座城池,我就应该去攻占它,否则的话我的能力就是无谓的。这个思想傅佩荣教授也认为比较原始,所以这样理解人性也是不够正确的。

  第二阶段:戴尔菲神殿阶段。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神殿上刻录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这样的认识是人第一次理性的认识自己。经典吧,这句话远古就有了。古人的智慧太有穿透力了。时至今日,这样的话还是我们生活的方向标。我们年经人常常因为气盛而武断,冷静之后才感到后悔。所以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了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孟子也说个这样的话:不为已甚者。意思是:做什么事都不要过分。

  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但是人也不能彻底的摆脱动物的特性,因而有时候也会冲动,所以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理性的战胜自己不理性的动物性。

  二、人的.两个特点:神的形象和原罪

  这是基督教的观点。人的神的形象代表正义,原罪代表负面。每个人都有惰性和劣根性,所以总会出现一种难以理解的,可怕的欲望。但是不能以一个人心中所想的来判定他,应该看他实际做的。否则世界上恐怕不会有真正的好人啦。换个i角度说:一个人想过坏事不可怕,因为只有知道好事和坏事的区别,才会知道犯错可能产生的后果,明白后果以后还能够选择自己该做的是才是真正的抉择。

  这个原理我国古代也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9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即是哲学家。

  在大学所有的课程中,哲学是一门必修课。在我们人生中,哲学同样也是一门必修课,因为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依据,不断引导我们的生活。

  20xx年春节假期结束了,这天是开工第一天,许多人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年后返工,每个人的情绪都不一样。有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似乎还不能收心。也有人斗志昂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开展工作。如果说假期是最容易享受的,那么繁重的工作时间和未来要面临的艰难岁月又将如何度过呢?——哲学会告诉我们答案

  我一向觉得“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并不像我们生活中简单的认知,而是由宇宙延伸至个人的生命觉悟,就像在高空中俯瞰一条条山脉和一条条河流一样,让你看清一座山的脉络和水的流向,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也明白自己该走向何方,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人才辈出,各个门派的理论也不尽相同。他们都是智慧的学者,也创造了各自的知识理论。在历史中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其实自己的很多思维想法和某一个哲学家的理论不谋而合,因为精神礼貌的传播将我们和古人的智慧链接,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说得通俗点,哲学表面上看起来就像是星辰一样遥不可及,实际上是十分接地气的,它存在生活的点滴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生活的哲学》更像是一本治愈书,帮忙修正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幸福的理论依据,如果没有哲学,我们将很难撑过那些艰难的岁月。

  在十二位先哲的观点中,我最欣赏的是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

  斯多葛派与生命的舵手

  斯多葛,英文“Stoic”,是“坚忍”的意思。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生老病死,意外、离别、自然等等,可控制清单里面只有唯一一项,那就是“信念”。

  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经受超多苦难的来源有两个原因:

  ①我们试图向不能控制的领域中的某些东西实行全面的主权;

  ②我们没有承担起另一个可控区域,即思想和信念。

  既然许多事情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何不理解自己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一切。斯多葛派爱比克泰德不断提醒自己,自己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

  之前在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就有一个观点类似于这个哲学理论,关注圈和影响圈,我们就应把更多精力专注于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陷入琐碎的事情中,阻止自己进步。斯多葛派并非只主张压抑情感,而是转化情感。

  我们不应忽视人性脆弱的一面,环境压力可能会摧毁它,但是我们也要尊重斯多葛派看到的人性适应力和内在力量,给予了我们应对生活的勇气。

  改变信念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毕竟生活中不可控的事情实在太多,尤其是在应对伤害和痛苦的时候。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职场或是社会关系中,有一些人脑海里会存在受害者思维,当遭遇痛苦和悲伤时,认为所有的错都在于别人。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到“在一些事进行时,不要让自己的精神烦恼,它们不在乎你的烦恼”。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不断跟踪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动,把恍然大悟的感觉执行下去,一步一步拖着自己离开旧有的轨道。

  有时候我在工作中跟合作伙伴出现意见不合,彼此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之后我反省自己,自己的观点也并不是全对,我只但是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决定这个事件的对错,对方也是如此,所以才造成了彼此双方产生意见冲突。当我们理解不可控,改变信念的时候,我们的心胸也更加开阔,哲学思维也因此更加多元化,更加平衡我们的生活。

  伊壁鸠鲁与享受当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遣》

  有人说这位唐代诗人及时行乐不思明日愁的观点有点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政治腐败的历史背景下,何不是率直洒脱。

  伊壁鸠鲁是理性的享乐主义,主张享受当下所做的.一切。

  但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享乐潜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在编造悲伤的理由时又充满天才。大多数人都以为享乐主义就是物质享受,而伊壁鸠鲁派哲学推崇的是享受当下所做的一切,就好比《正念的奇迹》中所说,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事,这也是一种享受。

  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活在当下并不是把眼光停留在当下,只是专注于当下。

  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而在柏拉图看来完美社会是能够塑造的。他笔下的《理想国》描绘的完美场景虽然没有呈现到我们的眼前,但不乏有人在过着柏拉图式生活。最早认识这类哲学门派源自于柏拉图式感情,这种精神上的完美契合至今仍有不少人热衷追求。

  我想这就好比世外桃源,在社会中难得一见的,但如果真的遇见,也是十分完美的。

  哲学是有限度的,它只能给我们内在的力量。我们对宇宙的控制也是有限度的,但是用哲学的智慧去生活,我们完全能够塑造自己的人生,只要你清楚自己的位置和目标。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10

  1、得之,我幸。矢之,我命。缘分亦是如此,猜到的是结局,猜不到的是人生。花开半季情暖三生

  2、人生的三大错觉:手机震动,有人敲门,还有,Ta喜欢你。

  3、也许,是涐扪还太年轻,没有考虑事情的后果,就擅自选择了自己的错误人生。

  4、没想过离开你以后一个人生活。

  5、人一简单就快乐,一世故就变老。

  6、人之因此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7、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以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

  8、有些人不能在一起,可他们的心在一起;有些人表面在一起,但心却无法在一起;有些人从没想过在一起,却自然而然的在一起;有些人千辛万苦终于在一起,却发现其实他们并不适合在一起,虽然我们不能在一起了,但并不代表我不爱你了。

  9、如果你想得到,你就会得到,你所需要付出的只是行动。

  10、给自己一份好心情,让世界对着你微笑:给别人一份好心情,让生活对我们微笑,好心情是人生的财富,让好心情与我们时时相伴。

  11、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12、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作者:培根

  13、初恋这东西很好也很坏。好的是,我永远记得我的初恋是谁。坏的是,我往往失去了他。初恋这东西很坏也很好。坏的是,我不知道我是谁的初恋。好的是,不管是谁他一定记住了我。

  14、人生多狼狈才被觉得需要有同类

  15、人生在于感悟,生活在于领悟。与其羡慕别人的好运气,不如学习别人努力的过程。

  16、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否极泰来。

  17、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18、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19、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20、不得不说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考虑早中晚饭吃什么这个问题上了。

  21、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

  22、再高的人有时也需踮足,再矮的人有时也需屈身。

  23、一生中你会犯两种错误,一种是说了不该说的话,一种是该说的话没说。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11

  隆冬。入夜。

  一杯白开水冒着缕缕白气,它澄澈它透明它不含一丝杂质。行走于世间的人们也许很少会停下来喝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实在抵不过世间的干变万化,于是开始茫然,什么才是生活的味道?

  读《余秋雨人生哲学》亦是在夜幕笼罩中,一杯白开水静谧地冒着白气。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却好似走完了一生。我悄悄跟着余秋雨尝遍“人生滋味”,体会“仁者爱人”,慎重“情理友情”,回归“漂泊心态”,拒绝“嫉妒与谎言”,达到“审美境界”。我感受我陶醉我醒悟。

  友情——纯净如白开水

  人生来是孤独的,需要友情来慰藉;人生来是独立的,需要友情来沟通。友情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于是变得不再普通,我们人为地往这杯水中加入了五味调料,它变得变幻莫测,利用友情达到经济权利的目的,利用友情开始容忍邪恶。它的复杂是因为我们做得复杂而复杂。

  其实我们应该如余秋雨所言“大家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企求什么不依靠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也许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总是最易破碎,纯净的友情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呵护的。但有时它的确很难驾驭,若彼此太熟悉,把朋友当作了自己,哪怕出现了小小的差异也会敏感。

  但不可否认,友情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望,抛开一切我们外加的,它就是单纯纯洁明净的。友情存在于朋友中,所有悲欢离合的日子与朋友—起经历,所有成长的烦恼与朋友—起承担,一起走过的日子是无以复制的,于是,友情就这样纯净地出现在了回忆中。

  心态——淡定如白开水

  竞争社会的重压下,心态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为了竞争好职位,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自己的心态,它变得起伏不定,焦躁不安又难以捉摸。

  也许我们是该用有一个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纷繁复杂,不必急于去寻求答案。淡定亦是漂泊吧。亦如余秋雨所言“纯粹的流浪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他由此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在重压下保持淡定的心态,留出时间让心态漂泊,去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也许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亦如细细品味—下白开水,也会体会到一股若有似无的甘甜。

  人生——平淡如白开水

  于是,我们看到了人生。看到了被柴米油盐酱醋茶包围的父母,看到了成天围着读书打转的.我们,看到了疲于为生活而工作的众多陌生人。“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统形态”。人生可以奢华可以迷乱可以刺激,但剥掉了这层层伪装,平谈简朴才是人生的真谛。“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不必再去抱怨人生的无聊,不必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烦恼,“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于平实的山河间”,何况轰轰烈烈的人生并不常见于我们周围,小小的潮起潮落才是我们平淡人生的一剂调味料。

  所以说,生活是什么味道的?生活就是在夜晚喝—杯白开水。夜色使你褪去层层伪装,洗尽铅华,独留自我,而白开水让你品出生活的真谛,平淡却不无聊,简朴却不单调。

  我们每个人都犹如生活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在友情嫉妒谎言文化废墟心态中缓缓而行,记住这白开水的味道,也许这叶小舟能够驶得更快更远!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12

  赵慨与李升两家相邻,只有一墙之隔。赵家种了一棵枣树,挂着红彤彤大枣的枣树树枝伸进李家院内;李家则种着一株苹果树,结着红艳艳大苹果的苹果树枝也“越境”伸进了赵家院中。

  实际上,各家只要将果树的枝条往自家院子内撇一撇或用绳子将果枝勒住,树枝就不会“自由发展”。但赵家想:“李家很爱吃枣,就让他尝尝鲜吧!”李家一想着:“赵家喜食苹果,就让他家尝尝苹果的美味吧!”

  由于互送甜蜜,两家都品尝到了滋味鲜美的`水果;由于都惦着邻家,两家便亲如一家。

  启示:将痛苦分享给他人,得到的是两份痛苦;而将快乐分享给别人,便能得到两份快乐。正所谓赠人玫瑰,留有余香。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13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14

  我向来是持一种事物皆有平衡的观点,即世间存在幸福也必然会存在痛苦,这一点和叔本华的优先性是一致的,感受到了痛苦,才知道什么是幸福。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也就是如果我们生活在痛苦中,遇到一次快乐的事情所产生的快乐会多于生活在平淡之中遇到同样事情产生的快乐。比如说,当我们在上学期间,课堂上偷偷看看小说,周末看一场电影,都可以带给我们快乐,然而在漫长无聊的假期中,小说、电影所带来的快乐是远远小于前者的,甚至去一次游乐园都不一定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如果幸福和痛苦是可以量化的,在这里我们也许可以假定一个既不幸福也不痛苦的中间态的存在,在这种中间状态下,我们感受到等量的痛苦与幸福的程度相同,即如果有10分的.痛苦,我们的感受是10分,有10分的幸福,我们的感受也是10分。我们所处的状态越靠近幸福,那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就越强烈,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微弱,也就是说,假如在这样的状态下有20分的痛苦,我们的感受是30分,而20分的幸福,我们的感受却是10分,要想感受到30分的幸福用来和感受到的痛苦抵消,就必须得到40分的幸福甚至更多。反之,若我们生活的状态越靠近痛苦,我们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强烈。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叔本华的观点似乎是有一点自相矛盾的,也就是他在生活中感受到痛苦非常强烈,所以痛苦的“量”大于幸福的“量”。其实也许应该相反,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那么痛苦,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我们长时间的浸泡在幸福中,才对痛苦那么的敏感,而对幸福那么迟钝。

  当然这只是针对我所熟悉的我们当今社会的和平普通的生活而言,但是自认为还是很有一番道理的。(比如涉及到马克思所在的资本主义压迫劳动者的极端痛苦的世界,我想也许就不适用了)

  另外,这个结论也许还能够应用到生命的意义当中,也就是,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枯燥很没有意义,我们的生命、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需要更轰轰烈烈、更伟大的成就才能满足我们所谓的意义,正是因为我们已经生活的很有意义了。(PS:虽然生活中有时候还是会觉得很无聊很枯燥很没有意义)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15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的本质是思考和学习学。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学习就是"炼制新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学习就是辩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质疑、争论和接受的过程。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解构并摧毁"错误的旧概念",重构并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自己的内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解决自己一个个内在的困惑和迷茫,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好学的,为什么长大了不爱学习了,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教育不在以解惑为单一目的时,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时,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学习也不再是彼学习,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培养学习机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学习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学习的目的是现在考更好的成绩,将来如何挣更多钱,当一切教育偏离了其本心,只会让孩子更累更迷茫,学习也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中也逐步丧失了深度思考,只是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积累加工机器,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是心灵的解惑者,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最终的结果就是逃离,也就是学习己不在是快乐,而是成为一件让孩子痛苦的事。

  我们研究哲学和人生是为了什么?我们做什么工作就研究什么样的哲学人生。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相关文章: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07-28

哲学感悟的句子10-18

哲学的句子03-07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5-27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2-21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4-07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范文09-11

[经典]《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5-27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5-15

生活的哲学句子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