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海海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1
这本小说我是通过樊登读书转过来的,才读了几章就发现原来小说描写的场景就在我的隔壁——富阳农村,而我在萧山。里面的乡村俚语还是那么熟悉,让我有了强烈的代入感和认同感,可能这是其他很多读者感受不到的。
读完回味这本书,感觉有点沉重,在那个扭曲的时代,英雄和小丑颠倒的年代,真正的`英雄沦为被耻笑、践踏的对象,而那些跳梁小丑却拿着所谓的真理,肆意妄为。本书的线索就是上校肚脐下面的那几个字,这几个字贯通了这本书,也贯通了上校的人生,虽然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是那几个字,但我想我们也不必知道。上校用上了一生去掩盖这个所谓的耻辱,其实我们知道,这也是他的军功章,是他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奉献的印记!
书里面有一段“我”和小瞎子的对话,他说上校的下场比他惨,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却能看到,上校过得远远比他幸福,有爱他的人陪着他,用童心走完最后的路……
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
上校的人生就似那片大海,有狂风暴雨也有波涛汹涌,但终归囊括万物!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2
看过《风声》,看过《解密》,才知道都是麦家的作品。在薇娅直播间抢购的一本书,风格绝对不似之前的谍战,就当做一个故事读。
偏远的村子里,有一个上校,古怪的很,不干活居然也生活的很好,有一套金子做的手术套装,谁家有事都会去找他商量,但是传言很多,好多人背后偷偷叫他“太监”。上校似乎并不在乎什么,只在乎他养的两只猫,而整个村子里,只有父亲与上校关系最好。可是,红卫兵的时代,打破了这样的平静。上校疯了,爷爷因为告发被村子排挤上吊自杀了,而“我”的家,也散了,父亲为了让我们活下去,都偷偷送到别的地方生活。但是命运没有给大家圆满的生活,二哥二嫂,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最后上校也在他后半生智力仅为七八岁的儿童的生活中安详去世了,陪伴他的还有一直照顾他的林阿姨。
书中经常提到“报纸上说”,读到最后才明白,那是源于书中“我”在国外艰苦生活的经历,被人欺负的时候,认识了前妻,她就用报纸上面画了一句话安慰我,从此,那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
“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每个人的大脑容量能记住多少,人的一生那么长,到最后我们会记住什么呢。而每一段记忆都是我们选择的路。上校的人生跌宕起伏,如果在小说里,那的确是精彩的人生。而如果这些事真实的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时,我觉得那是悲剧。上校的生活,他选择记忆了什么,或者说,他不得不记住什么。记住的那些他承受了太多,被人误解,被人辱骂,但是就是不能让人揭开他曾经的耻辱。最后的疯癫是对他一种解脱,上天让他不记得了,才是救赎。痛苦的源泉是揭开回忆,不是不想忘,是越想忘记越是记得牢固。谁都想把痛苦的记忆挖去,但是它们却像绵延的根,驻扎在了我们细胞的每个角落,但凡触及一点类似的东西,那回忆如同海啸,侵袭整个思绪。
“生活是部压榨机,把人榨成了渣子,但人本身是压榨机中的头号零件。”小瞎子是个无赖,借着红卫兵开始作威作福,审讯上校,编造谣言,挑拨离间。他的人生开始的确挺惨的,但是,压榨别人可能是他认为或许补偿的一种方式。大家的悲剧,或许不完全是他造成的.,但却是他引起的。活着难吗?真的挺难的,虽然我还没到下有小的地步,但是也有中年危机的压力。从出生开始,我们的生命曲线是上升的,但随着岁月的增长,我们的曲线就到达了顶点,开始向下走。曾经我们对生活充满向往,但是生活却无情的压榨我们,我们用尽力量去热爱生活,却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不是我们付出多少,生活一定会回报多少。最终,我们向生活低头,麻木的任生活在我们身上肆意划下伤痕,同时,也压榨别人来获取平衡,最后,不知道是生活压榨了自己,还是我们相残压榨了彼此。
“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上校被抓起来后进行审讯,各种侮辱和传言屡屡不断,逼疯了他,但是林阿姨照顾他,虽然智力不高了,但是人却精神富足,甚至成了养蚕能手。小瞎子被上校割断了舌头,手筋脚筋,依旧活着,后来甚至学会了上网,甚至有人迷恋他。“我”被迫离开家乡,到国外求生,机缘巧合遇到了前妻,开了自己的店,后来又遇车祸,怀孕的前妻和孩子一起离开了。虽然过了几年捡垃圾的生活,但是又遇到现在的妻子,慢慢开起了公司。生活不停的让我们遇到劫难,还好,我们用自己那仅存的坚持熬了过去,即使当时很难很难,还好,抱着一点点的希望,我们走到人生尽头。不一定是兴高采烈地,但最起码,活着。
我不知道对于生活不抱有更好的期望,继续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是否正确,但是人生下来就背负了责任,选择死亡也许真的可以一了百了,但是对于别人,我们有亏欠。只有活着,才能有希望;只有活着,才能弥补过错;只有活着,才能遇见。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3
读书这种事情,真是逼不得。缺少这种自发能动性,书中即使真的有黄金屋或颜如玉,也是枉然。跨年那两天读了两本书,不妨谈谈。
第一本是麦家的《人生海海》,第二本是余华的《活着》。
我是先读完《人生海海》的,花了两个晚上,正好从20xx年读到20xx年,读完又马不停蹄把《活着》重温了一遍。《活着》读起来快,一是字数上少于前者,二是读过一遍,对书中的人物及情节还有一些残存的印象,上一次读还是20xx年,昔日挑灯夜读的场景,今时历历在目,讽刺的是上学时我最讨厌看书。
两本书放在一起读,有种更全方位的感受,上校和富贵的命运虽截然不同,但其生活的那个年代却相差不远。在同一个年代里,两个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交融参杂在一起,从中感受到的除了活着不易外,更加体会到人与环境的紧紧相连。如水与鱼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一部民族的历史,也就是一群人的历史。
在我妈那辈的认知里面,由“家国”观念主导,认为没有国即没有家,我不反对这种观念,毕竟靠着这种观念,在近代史中,在关乎民族存亡之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们那辈受到的教育是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因为家庭中有爱的成分,把国家视为母亲,自己就能沐浴在母亲的庇佑之下。而随着社会进步,过去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家族式的小集体转化为社区,街道办事处,本来是靠宗亲相帮的事情,被国家机关取代。我妈那辈的思想里存在家国情怀,认为这是国家母亲的恩爱。但在我看来,这是社会进程的自然变化,这变化的背后有着某种力量,使出这股力量的是某些人,他们信奉着他们的思想。所以,国家不过是一个大的单位,它跟家庭相比,是不存在什么自然而然的爱。
这是从国到家的俯视角度,而从家到国的仰视角度来看,即从个体到集体的角度来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就举重若轻。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一方面要接受生为人的无常,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来自集体的裹挟。小说中对应的那个年代,我们能够显而易见个体命运是如何被集体思想所摧毁的,但是放到大的层面来看,他们的牺牲常常无人问津。这也就是我看小说,看到人物悲惨命运时的感动来源。我感动,并不是因为他们大无畏,我感动是他们面对这样的命运时,全盘接受,没有悲天悯人,而是继续去活着,去爱着。
在余华的杂文集中,我看他谈到《活着》,他说: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余华把活着看作是一种本能,一种生物体为了延续下去的'竭尽所能。我把这称为是一种勇敢,一种高贵的品质。不是视死如归,也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对命运的反抗。上校也好,富贵也罢,他们没有在某一个夜晚觉得命运坎坷,从而走向结束的道路,这或许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类最为特别的地方。他们依旧嬉笑怒骂,用生命去感知生命,用时间去体验时间。他们的命运并不灿烂,如同一道顷刻间就会坍塌的危墙,而在危墙之上,在砖与砖的缝隙之中,在那狭窄之地,依旧盛放着艳丽的花朵。
人身上的韧劲常常体现在他面对危难的时刻,活着才有可能赢。这是一句挺鸡汤的话,但事实不正是如此嘛!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4
上校活着的勇气是什么?人生海海中上校是一个悲情人物。
抗日、内战、文革……岁月如此的艰难,为什么还活着?这是我读这部小说读到中间的时候的冒出的一个疑问。
读到最后,作者把发生在故事中的人的悔恨、遗憾、悲悯、不羁的感情缓缓地放空,最后选择仁慈了一切。
人生如同大海,沉沉浮浮,起起落落,这里面既有每个人日常滋生出的一地鸡毛,洒落到具体人物上就是那么的残酷与无情,那种生活所带来的悲与喜,哀与乐都是如此真切、残酷,看看我们身边熟悉的人,何不是在这样的人间中度过;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善良的,作恶的,上天悲悯人间切切,即使人间嘴脸各异,皮囊万千,岁月终究饶过了所有人。
我想,这大抵就是人来人间,对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葆有的最基本敬畏,也是对生命敬畏的最大安慰。对于爱哲学的.人来说,“死亡”,读书笔记m一直以来都是无法绕过的问题。对它,从来都是不害怕,因为终究是要来的,所以不惧;又因为终究要来,所以给予了足够敬畏。从呱呱落地到安然离世,从不愿面对生活到勇敢活着,既是对生活不易的抗争,也是对生命的激烈享受。
但是对于人生的探讨终究是一个大的问题,哲学上永恒的一个命题,浅薄如己,深度难探,去谈,终究是那么泛乏无味。只是,这人生就那么一次,有时候又只是短暂一瞬就离开这世界了,既是多么美丽,又是那么的短暂。短到我们像是伸手就能触摸的地方,所以又觉得还是可以简单的聊聊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日常小事。
看看身边的那些故交,有些都没来得及再次打招呼,都已经离你而去,那声“下次见”、“下次找你吃饭”、“再见”……都变成了无声的“下辈子见”、“下辈子找你吃饭”、“下辈子再见”。可是,亲爱的,下辈子,你在哪里?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5
也许不幸的童年是很多作家创作的灵感之源,但与此同时,不幸的童年也会成为一个人一生都摆脱不去的阴影。它隐秘而又阴郁地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某个小角落里,这个小角落有时会成为精神力量的寄放之所,有时又会被无限放大甚至吞噬整个心灵。它既滋养你的创作天赋,又毁灭你快乐的权利。
麦家说,“有人天生有的一些东西,我注定一辈子也有不了了。我只能带着童年那些伤疤和伤痛的记忆走下去,并写下去,这大概就是我无解的'人生。”
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如此偏执甚至极端地热爱写作,或许那只是一种被逼无奈之下的“自救”,是拯救陷入孤独的心灵的唯一方法,但同时写作也会使人无限接近于死亡的状态。罗兰巴特说,回忆是写作的开始,反过来,写作是死亡的开始。所以,没有尝试过写作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曾经历过什么。那是暗无天日的痛苦和一次次自我否定的挫败感共同累积交织的状态。
在读《人生海海》的过程中曾无数次感受到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孤独感,同时也对作者麦家心怀敬佩。他独自承受着这种濒临死亡的孤独,以决绝之姿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像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一样揭开自己的伤疤与那些痛苦的过往搏斗。
幸运的是,经历了五年孤立无援的撕扯对抗,《人生海海》最终圆满完成。
这部作品饱含悲悯与伤痛,作者却对这种情绪始终隐忍克制,甚至在即将爆发之前选择戛然而止。也许作品中并没有大部分读者期待的那种澎湃激烈的情节,但这就是作品的高级之处。留给你的永远是那一丝说不清道不明耐人寻味又捉摸不定的怅然若失之感,好像最终得到了某种解脱,但其实又深陷其中让人久久难忘、魂牵梦萦。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6
读完全书,泪流不止。
“我”把“上校”几十年的风雨人生故事串起全书,也引出“我”和全家以及整个村庄的历史命运,不得不感叹一声:人生海海,千回百转。
个人比较喜欢前两部分的描写,第三部分“我”的叙述啰哩巴嗦,肚皮上刻字的.猎奇心理和川岛芳子强入总觉得有点牵强,不过故事的结尾还是赚足了我的眼泪。
时代、命运、悲情、英雄,深深刻画出上校这个主角人物的传奇,敢死不是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爷爷的角色反差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复杂会让你无法用一贯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是非对错,正所谓历史造就人也毁灭人。
第三部分的很多名言都加上了“报纸上说”的前缀,让人感觉到官方纸媒时代的传奇。
报纸上说,世界上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告诉你,世界上还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你的真面目后,依然爱着你。
报纸上说,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养人家眼的。
报纸上说,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7
空档时间,看完了麦家的新书《人生海海》,脑海里不断的回味书中的一些片段,总想写点什么,思绪万千,却无从下手。
麦家的这本《人生海海》讲述了一个传奇而充满人生况味的故事。一个原本风光无限的上校,一生赢了无数场仗,最后却败给一个不足道的秘密。让人忍不住去猜想,上校究竟藏了怎样一个秘密?整个故事围绕这个“秘密”展开,从“我”的视角,讲述了主角上校浮浮沉沉的一生,也是“我”从少年成长到中年的半生,在守护欲与窥探欲的对抗中推进,可读性非常强。整本书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能于无声处震撼人心。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书中把农村的那种味道描写得非常到位、真实。既有乡亲们的真诚、淳朴与善良,又有乡下人的低俗、愚昧和卑劣,众生百态,一览无余。不过我相信,世间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只希望那些人间恶魔不要伤害他们,也希望我们能永远真诚善良。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语,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是教人好好活的意思。“人生海海,我们像海滩上的两粒沙子一样相遇。”好在林阿姨终究找到了疯了的上校,余下的后半生,于林阿姨而言,既是爱,也是救赎。人生海海,苦难总会过去。那些藏在真相和现实里的深情和善良让人感动不已,读到上校离开的那一段,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真真是一个闪着金光的人呀……
麦家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从来不完美,不完美才是生活。”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8
前两部看得拖拖拉拉,基本处于一种想起来就看一眼的状态。昨天睡前莫名就想起了它,于是“考完试后要早睡”这个flag又倒了。
第三部的感觉是沉重的,开篇那种扑面而来的乡村小调的感觉早已不见。时间像无声的小偷,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记忆。上校疯了是我完全没有想过的。那样的'一个人怎么会疯呢,那样的一个人怎么能疯呢?可他就是疯了。看广场上那一大段描写的时候我看得飞快,心里乱哄哄的,不停地鄙视着冲上去的人们。但同时也在期待着一个大人物从天而降,就好像站在刑场等待着骑着快马飞驰而来的钦差,来喊一句“刀下留人”。直到我翻了页,进入了下一个自然段,只见一句直白又精炼的叙述摆在了那里——上校疯了。这是英雄末路,还是最残忍的一种方式。
初中大张老师的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虽然原句是鲁迅说的,可我就是忘不掉那个场景。
“悲剧是什么?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大家看。”
上校变成了孩子,一切仿佛回到了起点。人生是轮回么,朝气,光芒,智慧,苦难,磨砺,屈辱,这些留在沙滩上的印记会被海浪一点一点冲刷,无论它曾经划得多深多大。而后也继续有人写着,画着。我们都在海上漂着,或许偶然间可以闪烁微光,或许转眼就被巨浪卷入海底。挣扎着对抗生活,对抗命运,挣扎着跃出海面,然后继续翻腾。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9
上一本书是《倾听孩子》,9月1号开始看,到前天晚上才看完,拖拖拉拉,总像是一个心思,但又无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去读完,好在总算看完了。
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买了好久的《人生海海》,麦家的作品,之前听过《风声》,看过《暗算》,但对于小说的作者是陌生的,直到在樊登读书会听到了,对《人生海海》的介绍,才知道了麦家的名字。
听名字,像是一部充满生活哲理的鸡汤书,但打开才发现是长篇小说,我已经好几年没看长篇啦,还是心气浮躁,坐不住。上一本还是《追风筝的人》,在16年春节期间读了一遍,至于买的那本现在几乎快忘记名字的《傲慢与偏见》,历时好几年,依然还有一半没看完。
由爷爷开篇,讲到村外的前山、后山,再到村子,再到村子里的人,到本书贯穿始终的上校。我想既然我用上校称呼他,说明我的立场还是很坚定的站在了上校这一边。
先说爷爷,有些文化底蕴,教过私塾,明白大是大非,最终却为了儿子,或者更准确的说为了自己的面子,举报了上校的藏身之处,遭到全村人的唾弃,被自己的子孙孤立,郁郁而终。
父亲这个人给人感觉唯唯诺诺,但可以为了朋友而不惜触犯法律,违抗老子的命令;也为了自家孩子的安宁,独守着“鬼宅”不让子孙靠近。
我觉得上校这一生还是值得的,于事业,他落魄过,也成功过;于生活,他爱过,也恨过;对朋友,他掏心掏肺,对乡亲,极尽热诚,对敌人,绝不留情。从最初的大家对他的各种猜疑,奚落,取笑,到后来的受人尊敬、敬仰,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做自己,遵从自己的本心,无所谓外界的看法和传言,这样的人活的纯粹,除了小腹上的几个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啥的字,一生光明磊落。经历过数次大起大落,最终以一个3、4岁孩童的心智,以80多的高龄,长眠于亲人身边……
那几个字,是他一生的痛点和隐晦,别的都无所谓,就是这几个字,葬送了他后半生的'安稳。我也纳闷,他为什么就不想办法去除呢?以他的聪慧,用医学的办法,或者直接简单粗暴的用烙铁,也足以让那几个字消失,但他没有。
对林阿姨,他应该是爱过的,不然他不能冒着敌人的轰炸去救她,也许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她,才竭尽所能的保护她周全后,又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拒绝她。至少是信任的,才会把心爱的两只猫托付给她。如果没有那个坏人,摸黑占了林阿姨便宜,让她以为是上校的人,即使她们结不了婚,也会彼此倾心,做一世红颜,不是夫妻,胜是夫妻。
不过还好,最后他们终究还是成为了夫妻,并最终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一生,足矣。
书中有很多经典语句,如“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你要替我记住这句话,我要不遇到它,死几回都不够。”“人和兽之间,只隔着一团愤怒,像生死之间只隔着一层纸”“世界上命最值钱,我被人骂成太监都照样活着,你死什么死,轮不上”等等~
有人说,看完这本书感觉很压抑,因为上校的结局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很差。我觉得,这才是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推开一扇窗,赋予你智慧也许就会没收点儿你的颜值,人总要在大千世界中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也不忘尘世走一遭。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10
人生海海,谁主浮沉?
麦家的这本书让我一直以为是他的自传,直到叩问度娘才死了这条心。想来也是,什么人才能拥有上尉一样的人生呢?经历战乱而独善起身;多朝更替而名声泰然;偏居一偶却众望所归。
再讲故事,已然没多大意思了。这是小说,任何复述都是对原文的赘述。格物致知,能悟出多少,正确与否尚且不明,这只是个人见解。
我看到人的深深局限性,像是上吊的绳子,勒死人的.脖子,动弹不得。爷爷一代乡绅,英明聪慧,却被名声勒住喉咙。为了还儿子“鸡贼”的清白,不惜出卖好人,惨淡收场。爸爸重情重义,又为情所伤。因为内疚,草木皆兵,被折磨半个世纪。上尉一位名医,悬壶济世。却为猫所困,处处被人拿捏。
稻盛和夫曾说了一句很有哲思的话:人生的意义,大致就是让你的心志在自己死去时,要比出生时更加完善。简而言之,人生海海,世人浮沉,不过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心志,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性罢了。
就如柴静说的:一代代人都是相似的存在。世到如今,依旧有人歧视同性恋,依旧有人视牲畜性命大于人命,依旧有人忙于名利,受不得脸上半点污渍。我们人类,依旧在大海漂泊,进化的彼岸远在天边。
时代由一个个人构成,人生海海,人是水,构成了海,但人作为水,却控制不了海。如果人性具有劣根性,那么时代也还在轮回。战争从未熄火,党派争执从未停止,阶级压迫从未放缓……我已经不看新闻了,世事让我厌倦,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人有人的局限,时代有时代的局限。我眼拙,看不出这个世界是在螺旋式上升,还是圆圈似的往返。就像是学校长跑,一圈又一圈,跑到力竭,跑到气喘,跑到扑倒。一圈圈都是相同的风景,梵天一梦,今夕何年。
人生海海,但总有一天也会海枯石烂。在单调贫乏的生活,我们的跑道越来越小,已然没有机缘去突破自身局限性。麦家,你是拓荒者,你的海很大,但我只有一片湖而已。湖很浅,很小,很安宁,也很无趣。
我羡慕你海的波涛汹涌,你垂涎我湖的波涛荡漾,我们之间,有一栋围墙,无论在那边都不会满足。这大概就是人进化的动力吧,也是一个个大写的圆圈。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11
昨天读完《人生海海》第二部前4张,今天读完后四章,不由得解开了许多对于上校的疑惑。
1。老保长对上校的态度转变
上校刚刚从军回村时与老保长结下的梁子,对于日后上校对老保长的帮助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老保长受了上校莫大的好处,上校即便在监狱受难,都还惦记着老保长的生命安全,不忘记要帮老保长还清赌债,上校对于老保长的恩情,远远大于他俩的过节。
村里所有人都叫上校“太监”时,他很少恼的,村里人有事,他不计前嫌得帮,他也不要什么回报,只要一碗面做报酬,看的出,上校实际是一个善良、有情义的人,所以,不难理解,上校被审判时,老保长拼命维护他。
2。老保长满口下流话,但是却是一条好汉。
老保长在小说的出场就给人一种下流的印象,在“我”眼中的好感度很低,“我”甚至一度因为老保长跟自己敬爱的爷爷抬杠而认为他是坏人,但是老保长虽然明面上当过日伪军的保长,但是私底下却做了不少好事。
若非知道老保长的为人,以上校的聪明增们会带一个做过日伪军保长的人去自己地下工作的地方,甚至还让他接触过自己的顶头上司。
3。满口道理的爷爷成了“我”心中最大的`反转
“我”几乎是在爷爷的教导下长大的,从小听爷爷讲道理,听到后来“我”甚至都能用他讲的道理来反驳他了,但是在自己儿子的名誉问题上,在自家的面子问题上,爷爷关心则乱,极其不理智得做出了揭发上校的举动,让“我”们一家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他变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坏人。
不得不说这篇小说的角度,以小孩子的视角来探索和理解成年人的世界,一边像局外人,一边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再加上麦家独特的人物描写,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鲜明独特。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12
我是一个看书囫囵吞枣的人,也不会在看完一本书之后有多激动或者兴奋。看完一本书更像是一种任务,而不是享受。但整个过程我却也非常享受,不用干什么,只是看着那些文字出现在屏幕或者纸张上就觉得很神奇,字,词,句,段,章,一个个微小的方块字单是排列在一起就让人觉得很美好。
开这个公众号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我想要督促自己去做些事情,去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印记。正如《人生海海》,用了将近四个小时看完这本挺短的小说,毕竟在网络小说面前这点体量实在是算不上长。但它带给我的思考是网络小说远不能比的。
开头提到上校,这是个绰号,并不知道他的真名,相反这个绰号让人更容易记住。我猜想这应该是男主人公,说不上特别,但和村里的其他人相比的确很特别,一方面被人尊敬,一方面被人在背后嚼舌根,当面听到会很生气,但知道大家嚼舌根却也不生气郁闷,照样自己活得无忧无虑,养着两只猫,躺在舒服的椅子上晒太阳喝茶吃糕点,没有去想上校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事情,将未知留给作者,因为相信,他会娓娓道来关于这个人的事情,他会为我解答疑惑。
我只是一个看客,一个犯懒的看客,冷眼旁观着发生在这个村子里的事情。小说中的爷爷的确和自己的爷爷有很多相似之处,不知不觉就代入其中,并且对他有一些偏爱,将他眼中的上校看作是真正的上校,也正因为如此后面剧情反转的时候也对上校这个人印象更加深刻。
这个男人身上有很多传奇事情,如果作者再美化一些也许就能成为一款网络爆文的`男主角,但作者又将他拉回现实,让他接地气,这才让人猛然发现,你以为的那么传奇厉害的人物,在时代面前,其命运也只能被时代所左右,才发现个人在群体面前多么渺小。在那个鸡毛被当作令箭的年代,在那个喊着口号就能要人命,扬着革命好的旗帜就能为所欲为的年代,一切动乱,残忍,混沌,凄惨,愤怒,痛苦都扑面而来,让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一直在想上校为什么不逃呢,为什么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那些说他反动的愣头青呢,可能是他对人心进行了错误的估计,可能是他也没有足够的先知去预料自己的命运,他觉得在那时那刻自己过得满足自己预期就可以,这不是上校的错,因为我们都如此啊,预测是件困难而且让人失去希望的事情,让人仿佛漂在空中,不知道下一刻是继续往上飞,还是立刻在重力作用下急速坠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我们不是全知全觉,我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也许还能从别人那分不清真假的话语里得到些许启发,但谁知道那些解药还是毒药呢?
这样的茫然,身在大时代的我们,总是不经意要问:前路漫漫,何处是吾乡,何处是归途?再说回上校和林阿姨之间的种种,误会让两人相爱相杀,林阿姨让上校在他辉煌的时候一下子跌入谷底,爱而不得的痛苦也侵蚀着她,我总是忍不住地想,要是上校告诉林阿姨他的秘密,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样的命运,可是那样的事情对男人来说就是莫大的侮辱,就算是带进棺材也不会说,谁会去告诉自己心爱的女人?
这样的事情发生,是必然,也是无奈。仿佛一切都已经被安排好了,就像鱼儿只能待在水里,哪儿也去不了,否则就丢了性命。可最终,我被这样的故事感动,像是有滴泪,始终在眼窝里,不肯流出来,憋得难受,却又没到情绪的释放点。
勇敢有谋充满智慧的上校,在晚年虽然失智,可是他仍然体面地活着,有个女人不嫌弃他,愿意好好呵护他,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礼物吗,至少上校这一生,没白活。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13
初读《人生海海》这本书,我觉得他是太监,读到一半我觉得他是上校,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他是英雄。
人生海海,是的人生就像大海一样宽广,你不知道它的深度,更无法触及他的宽度。正如我们不知道有一天我们的日子会过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我们会活到多大年龄。这些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生活自有他的轨迹,但是上校在经验了如此多的生命的打击之后仍旧没有放弃酷爱生活,没有放弃给爷爷写大字报。
正是这种对于生命无限的`包涵和酷爱,以及对于他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的大才智能够让他在经验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之后仍旧能够坦然地活下去。
恐惊和羞愧心就像是一粒种子,一旦在人的心中种下,就会生根发芽,并不断地长大。上校那么英勇的一个人,在战场上杀敌多数,救人多数的人,却被自己身上的一个名字所打倒。爷爷是被自己所谓的面子所打倒,其实也是怕自己丢了老祖宗的脸的恐惊让他铤而走险揭露上校,酿成这样家破人亡的悲剧,爷爷和父亲的结局并不比上校好到哪里去。至少上校是了无牵挂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爷爷和父亲呢?
爱的对立面往往是恨,恰恰也是全部不幸的开端。林阿姨因为爱上校而不得被惨遭小人暗算,一生都在赎罪,不管怎样,也许是命运的兜兜转转吧,最终两个人还是结婚了。
人生海海,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善事,就是在为自己铺路,上校一生和善,最终虽然落的个傻痴的下场,但因为年轻时救过林阿姨的命,为自己的后半生铺下了路,也为自己积下了福。
我觉得,人生海海这个名字真的好。其实想打九分,但是又没有九分这个选项,刚起先给了八分,后来想想还是给了非常,盼望麦家能够再出一些这样的精品吧,这个时代须要您这样优秀的作家来荡涤我们急躁的内心。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14
之前听樊登老师讲过麦家老师的新作《人生海海》,邀请麦家老师做客读书会分享创作过程。之前不知道麦家老师,直到看到他之前写过《风声》、《暗算》才知道这位老师的厉害。
在采访的过程中,麦家老师表现出来的豁达开朗、坚持自我让人很敬佩。在滚滚红尘中能做到不被诱惑、坚持自己的真心的能有几个?大都被世俗带领着漫无目的的前行着。
樊登老师说他用一天读完了这本书,我用了两天,故事内容很吸引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每次都给人一些震撼。熬夜读完。
本书主要讲述了“少校”的人生故事,以及其他相关的人的命运。故事梗概需要自己去读、去品味。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如书名一样,人生如大海般茫茫然,没有固定的去向,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还有一点就是,你会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完全不能理解,但是就是真实的存在,譬如书里面的“小瞎子”,在书的结局处,本以后得到同情资助,他会有所改变,没想到最后还是会编造一些谎话,看到这里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难受恶心,怀疑他在说谎但是又在想此时为什么要说谎呢?难道是真的,那太可怕了。直到“少校”去世后,她太太拿出那套金子的手术刀,才跟作者一样长舒一口气,明白了人性。有些人的人性根深蒂固、死都改不了。
“少校太太”爱一个人的勇气,不管他变成什么样子?
“少校”在事业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遭对手陷害。发配回农村老家,但是他的生活依然过的自我,没有被这一切打倒萎靡不振。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很令人佩服。
我们有什么日子过不了的吗?应该做到无论在哪里?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开心的生活,过好每一天。前段时间整理微博,才发现以前很容易满足,每天都有小幸福。后来变得越来越麻木了,找不到感觉了。
最近看到其他号在写抑郁的事情,原本以为只有自己会间断性抑郁,情绪低落。看到后才发现大部分人都很痛苦,不是个体的原因。有些人因为生活的艰辛暂时掩盖了抑郁的时间,或者是忙碌的没有时间抑郁,但内心还是很痛苦。只是在人生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没有方向。我想改变一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做自己
未来的路会如何不知道,只有自己去寻找。
【人生海海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海海》读书笔记11-11
《人生海海》读后感06-26
人生海海读后感12-26
《人生海海》读后感07-19
人生海海读后感05-17
《人生海海》读后感(热)05-23
[合集]人生海海读后感06-08
《人生海海》读后感(精选5篇)04-18
《人生海海》读后感8篇12-28
人生海海读后感(经典15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