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与翻译

时间:2024-08-11 01:59:44
  • 相关推荐
诗词欣赏与翻译

诗词欣赏与翻译1

  重阳节的诗词名句:醉花阴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销 通:消)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注释

  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

  》:“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消:一作“销”。

  西风:秋风。

  比:《花草粹编》等作“似”。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诗词欣赏与翻译2

  咏柳 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碧绿的新叶,垂下的柳条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不知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里的春风它就像是一把灵巧的`刀。

  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线热爱之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景象,风光与其他季节大不相同。密密层层的莲叶铺展开去,无边无际的翠绿景色,像是与田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妖艳娇红。

  这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曲折的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依依惜别不舍和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天又浓绿了。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一片。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射下碧绿接着荒城。今日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密草儿也充满离别之情。

  诗人通过对野草的描述,抒发出对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

  绝句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个黄鹂在柳间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窗外可以看到西岭千年不化的白雪,门口停留着从东吴万里而来的船只。

  这首诗描写了四个独立的景象,营造出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色,不经勾起了乡愁,内心的自然情感流露出来。

  村居 高鼎(清)

  草上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黄莺飞来飞去,杨柳吹着长长的柳条随风而动,像是在抚摸着堤岸。孩童们放学回来的早,那你趁刮着的东风去放风筝。

  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生活细节,清雅自然的语句,勾勒出村里宁静的生活和美丽的风景,还有孩童放学放风筝的景象。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清)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

  译文:

  漆黑的夜晚不见月亮,只见渔船上孤独的灯光就像是一点萤火。 微风吹过水面泛起了层层波浪,渔船上的灯在水面上散开,就像满天的星星在水面上。

  诗人从上到下、由静到动、明暗互称勾勒出一副独特而又让人向往的舟夜渔火图。

诗词欣赏与翻译3

  田家行

  唐代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译文

  乡间农家欢欣鼓舞,喜乐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夏粮丰收了。夏茧也丰收了,檐头缲车索索作响,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得自生自灭。一派丰收之景,但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乡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注释

  男声欣欣女颜悦: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男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

  檐头:原指屋檐的边沿,此处应指屋檐下。缲车:即“缫车”,缫丝用的器具。

  轴:此处指织绢的机轴。

  黄犊:指小牛。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男人们的话语里充满了喜悦,女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家家户户再也没有怨言,说的话也和往常不一样了。

  虽然五月天气炎热,此时的麦风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在村中的屋檐下,妇女们正忙着用缲车缫丝,缲车上发出一阵阵倾细的声音。

  家蚕丰收,野蚕做的茧再也没有人来收取,于是这些茧在树上就变成了秋蛾,在树叶间扑扑地飞舞着。

  麦子收割以后一筐一筐地堆放在麦场上,绢布织成后一匹一匹地缠在轴上,农民们可以确认今年的收成已足够缴纳官府的赋税了。

  不指望还有入口的粮食,也不指望还有绢布剩下来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暂且可以免除去前往城中卖掉自己的小黄牛了。

  农民家庭的衣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与坏,只要家里人不被捉进县衙门,便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注释

  ⑴欣欣:欢喜的样子。颜悦:脸上含笑。

  ⑵别:特别,例外。

  ⑶麦风:麦熟时的风,南风。

  ⑷索索:缫丝声。缲(sāo)车:也作“缫车”,抽丝的器具,因有轮旋转抽丝,故名。

  ⑸扑扑:象声词。此句是说野蚕无人要(因家蚕丰收)而在树上化为秋蛾。

  ⑹的知:确切知道。输:交纳赋税。

  ⑺望:一作“愿”。

  ⑻犊(dú):小牛,泛指耕牛。

  ⑼无厚薄:讲求不了好坏。

  ⑽县门:县衙门。

  赏析

  王建这首乐府体诗歌,对残酷的封建压迫作了无情的揭露。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全诗四换韵脚。依照韵脚的转换,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层,直接描写乡间农民的精神面貌:“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这两句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首句使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

  三、四、五、六这四句为第二层。这层以具体形象暗示农家喜乐之因,是因为夏粮、夏茧丰收,有了一个好收成。“五月”二句,写织妇因为喜悦,面对五月艳阳,也觉麦香中的热风清凉宜人,在缲丝车上细致认真快乐地抽丝织素。五月麦风清,写夏粮丰收;檐头缲车索索作响,写夏茧丰收。为了突出农家夏茧之多,诗人又从侧面下笔:“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这两句写家蚕丰收,野蚕无人也无暇顾及,以至野蚕化蛾,在桑叶上飞来飞去。野蚕作茧无人收取,自生自灭,可见夏茧的确获得大丰收,完全足够抽丝织绢之需。在这一层次里,作者一写收麦,一写缲丝,抓住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衣食温饱落笔,突出丰收的景象,使一、二句写农家喜悦有了好的注脚。后面三句:“麦收上场绢在轴”,“不望入口复上身”,“田家衣食无厚薄”,也都紧紧围绕衣食温饱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反映现实的焦点突出集中。

  七、八、九、十这四句为第三层。这层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的盘剥,感情则由喜转悲,形成一个大的波澜,既显出文势跌宕之美,又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写麦、茧丰收的结果。“轴”,指织绢的机轴。丰收,本来应该给田家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事实却非如此。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农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的知”一句为神来之笔。这句诗把农民一次次缴纳苛捐杂税,但不知是否还有新的赋税要缴的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不望”两句,更为沉痛。农民在丰收的年景里,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横敛之灾就行了。那么,农民自己吃什么,穿什么,是可以想见的。这种对农民丰年却衣食无着的客观表现,有力地控诉了中唐时期的黑暗现实。

  最后两句为第四层。这两句借农民之口,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但这种揭露,不是出自声泪俱下的直接的声讨,而是通过平淡的甚至略带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思而得之。农民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这种以不因横征暴敛而吃官司为幸福的幸福观,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

  此诗在构思农家苦这一题材时,颇具特色。在一般的作品中,作者在表现封建剥削对人民的压榨时,多是正面描状农民生活的困苦。这首诗则不然。《田家行》向读者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丰收的结果,并不是生活的改善,而是受到更重的盘剥,生活依然悲惨,无法避开不幸的命运。这种遭遇,不是一家一户偶然遇到天灾人祸所碰到的困苦,而是概括了封建时代千千万万农民的共同遭遇,如此选材,相当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

  在表现方法上,古乐府多叙事,《田家行》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一是麦、茧丰收,一是粮、绢大部输官,把这两个断面加以对比。这对揭示农家苦这一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炼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

  创作背景

  中唐时变租庸调法为两税法,名义上是为了纠正租庸调法赋敛繁重之弊,唐德宗甚至还有“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的诏令,实则两税法兴,而横征暴敛仍繁,各种莫名其妙的奉进、宣索一次次强加在农民身上。此诗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诗词欣赏与翻译】相关文章:

经典诗词欣赏06-13

(精品)经典诗词欣赏06-14

(优)经典诗词欣赏06-13

(必备)经典诗词欣赏06-15

经典诗词欣赏[荐]06-16

(精)经典诗词欣赏15篇06-14

经典诗词欣赏集合[15篇]06-14

经典诗词欣赏优选[15篇]06-16

杜甫古诗词欣赏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