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时间:2024-08-21 13:19:00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 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 同桌互读,练说。

  ⑸ 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 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 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 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 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 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 感情朗读。

  ⑾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 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 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2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古诗今译】

  白头发已经长到了三千丈长,因为忧愁才有这样长。不知镜子中的我啊,从哪里来的满头秋霜。

  【名句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前两句出语天真,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张的描写,却把作者内心的愁苦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后两句水到渠成,用“不知”两字写出一种惊奇和叹惜,年华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发。“秋霜”两字用语自然,但却发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这样的.诗!

  【注词释义】

  秋浦:在今安徽贵池西南,那里有秋浦河。

  缘:因为。

  个:这样的意思。

  秋霜:形容头发像秋霜一样的。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内容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内容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对

  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4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诗今译】

  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注词释义】

  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鸣:叫,啼叫。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5

  一年级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年级

  赠刘景文(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草(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年级

  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年级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 思 (唐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牧童(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南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五年级

  文言文

  杨氏之子 《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弈 《孟子 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另:

  一、春景诗

  早春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夏景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三、秋景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暮江吟--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冬景诗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五、送别友情诗

  别董大--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六 思乡诗

  李 白《静夜思》

  床 前 明 月 光, 疑是地 上 霜。举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万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七边塞诗

  唐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之焕《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7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诗今译】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注词释义】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耕耘、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3、体会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乡村美

  1、导学: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我们刚刚欣赏了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和充满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美文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去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吧。

  2、“四月”是什么时节。

  (江南农村初夏时节)

  3、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4、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什么样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题目。

  二、朗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再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出节奏。

  3、指名读。

  教师指导学生对七言律诗进行有节奏的朗读。

  4、教师检查生字“蚕”“桑”的预习情况,相机纠正。

  指导“了”在这里的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意思讲的时候,就读liǎo。

  5、学生反复诵读全诗。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1、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结合注释说说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全诗。

  4、教师引问: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出示:听读,想象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教师引问:读过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教师指导品读:遍、满。

  (方法:抓诗眼)

  (1)教师引问: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这样的绿还可以在哪里见到。(在屋前屋后、小溪边……)(方法:想象画面)

  (2)教师引读: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字和一个“遍”字就把四月的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景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3)教师导学:满眼的绿色让人感到单调,四月的乡村让你感到乏味吗。

  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白满川)要是觉得只有绿色会显得单调的话,那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就不会让你失望了。

  3、教师导学:读了这两句,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杜鹃鸟的叫声”“春雨沙沙的声音”)“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不停地叫着)

  4、教师导学:“雨如烟”是什么感觉。看图片,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

  5、教师导学: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声,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

  6、教师指导朗读: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读出一动一静的美感。

  7、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了。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教师引问: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呢。这里的景美,人怎样。(忙)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的忙碌。(才、又)

  3、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把农民忙碌的景象读出来。

  4、教师导学:读到这儿,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农民可真辛苦,农民伯伯,谢谢你们。)

  5、教师引问: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

  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

  过渡:在忙忙碌碌中,五月过去了,六月、七月过去了。

  八月入秋了,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

  (出示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教师引学:在感悟诗的意境时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6、教师引读:是啊。要不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要不是“才了蚕桑又插田”,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五、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导学: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什么感情。(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欣赏,也体现了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小结: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没有具体写人们是怎样劳作的,只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就把乡村四月的繁忙景象勾勒了出来。

  2、引读古诗。

  农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一种美,那就是农民身上朴实的美,勤劳的美。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敬佩之情再读读这两句诗。

  第二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师引问:我们刚学了一首田园诗《乡村四月》,谁来背背。

  一起来吧。

  (学生背诗)

  2、教师导学:田园诗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

  (板书课题)

  3、读诗题,解题意。

  (1)教师指生来读诗题,读准字音“兴”,读出诗题的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杂兴”是什么意思。(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四时”又指什么。

  (四季)

  (3)指生连起来说题目的意思,再读诗题。

  4、了解诗人。

  师生交流范成大的资料。(交流时,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5、小结: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再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相机点拨朗读节奏。

  3、教师检查生字“昼”“耘”“绩”的预习情况,相机纠正。

  4、学生再自由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6、学生根据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自学。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出“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首诗的意思。

  (3)根据练说情况,教师总结。

  借助注释,能把诗的意思说完整;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诗意,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并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信息,这样表达的意思就会更生动、更形象。

  指名说,同桌之间互相说。

  (4)学生再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全诗,领悟意境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读懂了诗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1、想一想,你觉得诗里哪两句写得最有趣。

  2、相机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教师导学:你为什么喜欢这两句。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孩子们在干什么。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天真、勤劳、可爱)

  (2)你们喜欢这些孩子吗。

  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情感吧。读出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3)教师引问:我们今天要学习《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先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学种瓜呢。又在跟谁学种瓜呢。

  (照应上句,是由于村庄儿女的熏陶、影响。)

  3、相机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教师导学: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村庄儿女是怎么“当家”的。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会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施肥……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村庄儿女这么勤劳是为什么。(建设美好的家园……)

  (3)小结:因为看到这些勤劳的村民,一个个天真好学的“童孙”,所以诗人兴致勃发,不禁感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齐读)

  设计意图: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四、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很快乐,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

  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五、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1、拓展阅读:教师出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作品和其他诗人写的田园诗。

  2、教师导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积累,多去阅读名篇佳作。

  第三课时

  渔歌子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学过的词——《忆江南》。

  2、教师导学: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

  (词有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词每句的字数有长有短。)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叫《渔歌子》。(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师指导“子”的读音。

  过渡:古代的词谱上曲后,可以当歌唱,传唱于大街小巷。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田园景色呢。

  让我们走进《渔歌子》这首词。

  二、初读诗词,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指名朗读。这里有一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给其它两个音各组一个词。(“塞”读sài,还读sāi和sè。)

  3、教师出示:“白鹭、箬笠、蓑衣”三个带生字的词语。范写“鹭”字,提醒学生“鹭”字上部表音,下部表形。

  “箬笠”两个字都是竹字头,指的是头上戴的用竹子制成的帽子。“蓑衣”的“蓑”是草字头,因为“蓑衣”是用草编织的。

  4、教师导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们还要试着读出节奏。同学们拿出笔,边读边标出节奏,试着读出韵味儿来。(生自由练读标节奏)。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9

  这次有幸参加了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为期四天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主题的32学时培训。聆听了z、z、z和z老师的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语教学的讲座及z、z、z、z、z五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受益匪浅。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之一。它们大都具有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点。在语文教材中小学、初中都会渗透到,而且每一个学期都会有。可想而知,古诗词教学的重要。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词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

  我认为,在学习古诗词中,要欣赏诗词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这也是我在这次学习后的一点体会。

  怎样更好地组织教学,让孩子们领略古诗词的美首先要让孩子们反复吟诵,感受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炼。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形,读出古读的神,读出古诗的味。用z老师的话讲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的诵读,就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的诵读,就是眼与口谋,口与耳谋,耳与心谋,心与神谋的诵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诗的美有50%是吟诵出来的,是朗读出来的。

  其次,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古诗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例如《村居》一诗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春天的记忆。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风筝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春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最后,拓展延伸,领悟意趣美。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古诗的兴趣。这次的五堂课,每一位老师都很好地进行了拓展延伸,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时间虽短,收获颇丰,让我对古诗词吟诵有了全新的认识。“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做一个有心人,我的古诗词教学之路会越走越敞亮。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10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古诗今译】

  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名句赏析】

  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前两句写眼前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两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

  【注词释义】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山上旧有敬亭。

  闲:悠闲。

  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厌,满足,厌倦。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11

  3月10日,我参加了古诗词教学的听课以及培训活动,

  听了四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感触颇深,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古诗词课,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堂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让我们受益匪浅。高老师执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让我印象最深刻。高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静夜思》导入,再通过简介作者、写作背景等 ,让学生来整体感知词,使学生对词有更深的理解,更能体会词的意境。学生结合注释,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学中高老师融入学生最熟悉的节日中秋,让学生融入具体的场景中,更能体会出词人当时的心情。每个问题都设置得相当好,让整个课堂很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以及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老师的风采以及培训,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通过此次学习,对我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定思路,在以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是否懂了句子的意思,而没有让学生深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就得借助一些相关资料,如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通过这些介绍,学生才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吟唱教学法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教学方法,这不仅要求老师要具备诗词底蕴,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对古诗词感兴趣,在快乐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12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古诗今译 】

  锦成里日日飘荡着美妙乐声,一半江风吹散一半袅袅入云。这悠扬曲调莫非是神仙演奏,在凡俗的人间能够几回听闻。

  【名句赏析】——“半入江风半入云。”

  这首绝句是为赠送花敬定而作,内容是赞美花家所演奏的音乐。其中“半入江风半入云”是点睛之句,它不但写出了音乐从城中向空中、向郊外的弥漫,写出了花家音乐的繁盛,更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描摹了抽象的音乐之美。那流淌不息的江水,江上柔媚的清风,以及袅袅婷婷的行云,给人一种流畅、轻柔、悠扬的感觉,使人联想起“行云流水”、“响遏行云”这样的词语,这些都加深了人们对所描写的音乐的感受。后两句感叹这样的音乐只应天上才有,人间难得一听,直接给音乐以无可比拟的赞誉。整首诗围绕音乐,或作具体形象的描述,或记述自己的'遐想,有虚有实,巧妙地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听。

  【注词释义】

  花卿:即花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功。卿是对男子的美称。

  锦城:指成都。成都旁有锦江,所以称成都为锦城。

  丝管:弦乐和管乐,此处泛指音乐。

  纷纷:多而乱的样子。这里指看不见、摸不着的乐曲。

  闻:听到。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今译 】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注词释义】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惟:只。

  天际:天边。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 篇14

  把古诗改写成散文,能增强学生对古诗的感受能力,深化对古诗的理解。把古诗改写成一篇散文,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所以更是能培养学生的习作技能。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并不陌生,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为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除了让学生体会其诗意和内容外,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的童年生活的有趣。

  有人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极力去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用自己最喜欢的表达手法,改编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运用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为了拓宽学生的习作素材,我还设计了两个不同的题目1、你还有更好的改编材料吗?你也可以把你更喜欢的一首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

  辛弃疾长期在外做官,在他的身上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你能想象到吗?请你写一个辛弃疾的故事。让学生在多个题目中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畅所欲言,写出了不少有创意、新颖的作品。

  学生习作:

  舟过安仁

  一天,天气好极了,诗人杨万里在回湖南的途中发现一件有趣的事。

  那天诗人杨万里坐船回湖南。突然,看见了两小童坐在船上,没有划船,竹蒿也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这两个小孩真奇怪呀?过了一会儿,诗人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诗人嘎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相关文章:

小学古诗词05-17

小学古诗词教案05-28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05-27

小学必背古诗词05-21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05-22

小学古诗词教案(合集15篇)06-25

语文七下册必背古诗词12-08

八年级的语文下册古诗词06-22

高一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08-02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07-23